中国数字家电网

广告赞助

品牌家电推荐阅读

主页 > 品牌家电 > INTRODUCE

摸索前行 中国品牌幕后变迁吉利篇(上)(7)

2015-11-22 18:00 作者:中国数字家电网 来源:互联网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吉利第一台自主研发的发动机是MR479Q 1.3升发动机便是从丰田8A发动机逆向开发而来,而在后续产品线中有着战略性意义的JL4G18VVT 1.8升发动机则选择了丰田1ZZ发动机进行逆向。为什么要选择丰田作为对标厂商呢?事实

天天中文免费小说网 天天中文网 天天中文小说网 天下无双王妃太嚣张 天籁小说网 王爷妻不可欺 位面监狱执掌者 问天孤独漂流 我的书吧理想小说网 武帝之天龙八部 伍九 伍九文学 伍九文学网 仙界小说网 仙绝无弹窗 仙之雇佣军txt下载

  吉利第一台自主研发的发动机是MR479Q 1.3升发动机便是从丰田8A发动机逆向开发而来,而在后续产品线中有着战略性意义的JL4G18VVT 1.8升发动机则选择了丰田1ZZ发动机进行逆向。为什么要选择丰田作为对标厂商呢?事实上,无论是技术开发还是生产管理,丰田都算得上是标杆企业,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日系品牌核心技术的延续性很强,以发动机为例,中国的工程师在摸透早期产品后,对于新技术依旧可以做到无师自通。

  首台自主研发全铝发动机诞生

  相比1.3升发动机,JL4G18(以下简称4G18)发动机是吉利第一次做全铝材质发动机,也是中国品牌厂商中第一台全铝发动机。

  通过在研发过程中对虚拟仿真技术运用以及后期生产工艺的把控能力,进入量产后的成品率逐级走高,从研发阶段的30%提升到50%,再到80%,直到后来的95%,这种成品率主要出现在坯料的制作工艺环节,而吉利所承担的机加工则并非导致的主因,所以,和供应商一起改进工艺共同提高就成了关键,虽然是逆向研发,但最终还是要结合中国的国情以及行业现状,整合成熟厂商的流程体系,不断完善自身,从而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流程。

摸索前行 中国品牌幕后变迁吉利篇(上)

  4G18发动机项目在2003年年底成立了项目组,2004年4月,研发团队完成了从发动机测绘到图纸设计再到技术资料的所有筹备工作,同年年底完成了样机的开发,随即,发动机进入试验阶段。

  自主之路困难重重,在这条道路上,来自核心技术的桎梏以及国外公司的刻意压制都是驱使中国品牌车企前进的原始动力,从初期丰田以近2万元的价格把8A发动机卖给吉利,要知道当时一辆豪情车的售价在5万元左右,所以,MR479Q发动机的问世或者4G18发动机的诞生尽管一次性投入大,但长远来看则是成本控制、提高价格优势的关键。

  其实,国外主机厂的打压体现在很多方面,凭借在汽车行业的地位,它们对于整个配套体系的话语权都能够很轻易的给中国主机厂带来麻烦,不仅如此,在得知中国的工程师要到日本接洽高精度机加工设备事宜后甚至可以操控赴日签证的通过与否,这更加坚定了吉利这个在中国走在前列的主机厂对核心技术掌控的决心。

摸索前行 中国品牌幕后变迁吉利篇(上)

  在2006年8月8日,吉利为JL4G18发动机举办了盛大的点火仪式,与曾经过往的一幕有些雷同,新发动机同样披着几层中国自主技术第一的光环,第一台全铝发动机,第一台采用可变正时技术的发动机,第一台采用树脂材质进气歧管的发动机(当时大部分来自国外主机厂的发动机还在采用金属材质的进气歧管,包括大众EA113发动机)。光环固然闪耀,但都比不上一句“中国的”来的实在。

摸索前行 中国品牌幕后变迁吉利篇(上)

  后来,JL4G18项目组负责人在回忆这个经历时说道:“吉利这台1.8升发动机能够搞成功,关键在于大家心里都有一个信念,就是一定要做成,要是不敢拼,怕这怕那,那就什么事都做不成!”

  这款发动机的诞生也从侧面展示了吉利在当时的研发实力,的确,在人才笼络方面,吉利的这股韧劲就是在业内最好的招聘简章。无论是工程院的院士还是国内专家,他们都希望用自己的学识为中国汽车产业做出贡献,而吉利正是一个能够实现他们多年抱负的难得的平台,也正因如此,这些专家才会义不容辞的丢掉“铁饭碗”加入这家民企。

摸索前行 中国品牌幕后变迁吉利篇(上)

  随后,于2006年上市的吉利远景成了第一款搭载JL4G18发动机的车型,这也是吉利推出的第一款定位在紧凑型级别的产品。而这款车的意义不仅仅是承载了4G18发动机,更为重要的是,它也是吉利在建立汽车安全体系后的第一款车型。

   碰撞安全体系的建立,建立全方位安全管理系统的理念

  1999年,中国推出了第一个汽车安全法规,但真正对中国汽车行业起到引导作用的则是2006年,因为,那一年,中汽研开展了中国的碰撞测试C-NCAP。

  以下视频为自由舰进行国内C-NCAP碰撞测试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汽车之家视频频道

  以下视频为自由舰进行欧洲E-NCAP碰撞测试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汽车之家视频频道

  在吉利人看来,最早执行的碰撞测试标准并不高,测试项目也比较简单,当然,即便如此,也没有人对即将送测的自由舰抱有太大期望,大家只是觉得能够得到一个及格的分数就可以了,但最终二星的测试成绩还是给了吉利一个比较大的刺激。就在人们认为中国品牌车型已经逐渐向合资品牌车型靠拢时,碰撞测试的出现则让人们看到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

  在2006年的技术转型规划中,安全是吉利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而自由舰的二星成绩则让吉利人对汽车安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原来,大家所理解的汽车安全并不是配上安全气囊那么简单。

摸索前行 中国品牌幕后变迁吉利篇(上)

  刘卫国在2007年的时候从华晨金杯来到吉利,负责汽车安全研发团队的建设,与此同时,将国际化的汽车安全研发流程、理念植入到吉利汽车的整体开发体系中,以此在开发底层就开始考虑整车的安全性,也是在那个时候,大家开始意识到车身结构不是越硬越好。

摸索前行 中国品牌幕后变迁吉利篇(上)

  车身结构安全的开发和验证与其他的技术开发方式有些不太一样,之前的技术测试更多的是围绕品质、性能或者耐用性进行,而碰撞测试则是属于破坏性的试验,每一次测试都会报废一辆车,所以,开发初期的成本消耗对吉利而言确实是个压力,更何况那时吉利并不具备自己进行碰撞测试的条件,只能把试验车送到第三方的测试机构进行。作为部门负责人,刘卫国更是对每一次的碰撞测试大为紧张,一旦没有达到目标,就意味着还要耗费一辆整车再次验证前期的开发工作。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
      表  情:
      评论内容:
      点击我更换图片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