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家电网

广告赞助

品牌家电推荐阅读

主页 > 品牌家电 > INTRODUCE

摸索前行 中国品牌幕后变迁吉利篇(上)(6)

2015-11-22 18:00 作者:中国数字家电网 来源:互联网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相比自由舰车型的开发,金刚车型的开发提高了对整车品质的要求,在当时的产品宣传资料中,吉利抛出了6S理念,相比之前的“3个5”计划,2006年,吉利人更希望将市场的目光从价格往品质引导,6S理念包含了造型、主动

天天中文免费小说网 天天中文网 天天中文小说网 天下无双王妃太嚣张 天籁小说网 王爷妻不可欺 位面监狱执掌者 问天孤独漂流 我的书吧理想小说网 武帝之天龙八部 伍九 伍九文学 伍九文学网 仙界小说网 仙绝无弹窗 仙之雇佣军txt下载

  相比自由舰车型的开发,金刚车型的开发提高了对整车品质的要求,在当时的产品宣传资料中,吉利抛出了6S理念,相比之前的“3个5”计划,2006年,吉利人更希望将市场的目光从价格往品质引导,6S理念包含了造型、主动安全、被动安全、动力强劲、可靠的操控性、优秀的空调这六方面。

   吉利开发体系奠基人赵福全加盟

  与此同时,赵福全的到来则有效的支撑起了吉利对未来的设想,在加盟吉利之前,赵福全帮助华晨汽车建立了完善的研发体系、人才发展计划以及平台等战略性部署,华晨中华骏捷就是这个背景下的产物,不仅如此,平台的搭建还将华晨未来几年的产品规划全线打通。然而,这种带着民族情怀式的奋起并没有持续太久,受制于集团体制以及历史积怨,华晨无法为赵福全提供充分的空间来完成他的计划,换来的只是一场“毫无征兆”的分手。

摸索前行 中国品牌幕后变迁吉利篇(上)

摸索前行 中国品牌幕后变迁吉利篇(上)

  事实上,早在赵福全回国之前李书福就与他有过多次接触,那时,在戴姆勒-克莱斯勒工作了7年的赵福全有意回国发展,希望能够帮助中国品牌厂商搞自主研发,但当时吉利的研发状态以及各方面的资源似乎没能给赵福全太多信心,随即,才加入了实力更殷实的华晨汽车。而到了2006年,此时的吉利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开发基础,而且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强,再加上李书福的三顾茅庐(其实一共邀请了11次),就这样,赵福全担任了吉利集团的副总裁。

  “最重要的,还是觉得李书福那里有我需要的东西,他想成就事业。我不缺领工资的地方,我缺一个可以让我放开手脚干的平台。”赵福全在后来的采访中谈到了加盟吉利的动力。然而,刚来到吉利的赵福全对于李书福的豪言壮志仍抱有怀疑,他甚至跑到李书福的办公室去求证此前宣布的2015年年产销200万的计划的真伪,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赵福全直接给李书福拿出了一个方案,即在2015年以前完成5大技术平台,15大产品平台以及42款新车开发的计划。当然,推进正向研发是赵福全来到吉利后始终主张的开发模式。

摸索前行 中国品牌幕后变迁吉利篇(上)

  来到吉利后的第一年,赵福全就将吉利集团的设计标准、技术语言进行了规范、统一,为了凝聚研发力量,原先散落在多处的研发部门被整合,在这个过程,李书福赋予了赵福全足够的权利,他无须对部门合并带来的人事问题而担心,要做的仅仅是不断推进。

  文章标签: 基础知识

   底盘开发的初始阶段

  余见山2004年从吉利创办的浙江经济管理专修学院毕业,以定向培养的身份来到吉利研究院,那时,研究院刚建立不久,整个研发队伍仅由100人左右组成(现在超过2300人),余见山被分配到底盘开发部,当时研究院的研发部门设立得并没有像现在这样有着清晰的划分,尽管名义上是底盘设计开发,但部门的工作与整车及动力部分一同办公,组成了一个大部门。对于余见山来说,金刚车型的底盘开发是他进入吉利后的第一个项目。

摸索前行 中国品牌幕后变迁吉利篇(上)

摸索前行 中国品牌幕后变迁吉利篇(上)

  当然,一个刚刚毕业的新人,能做的也只是跟着师傅一起执行项目,在掌握一定技能之后,余见山开始独立完成一些非核心部件的开发,像踏板等部件,随着业务能力的提升,开始承担更重要的工作,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则暴露出了吉利在那个阶段下研发体系的不健全。

摸索前行 中国品牌幕后变迁吉利篇(上)

  入职后的第一次“挫折”出自制动总泵的开发,与此前的项目开发有所不同,余见山需要频繁的与供应商进行对接,由于当时吉利缺少对供应商的质量管控体系,自身也没有工程标准可依,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差。原本以为自己对底盘项目的开发具备了一定的认知,但谁曾想,一个小的失误则让吉利为此蒙受了一笔损失。

  在将供应商提供的结构图纸进行转换时,双方相互确认了各自的结论,不过,其中存在一个设计缺陷,供应商将制动管路的接口方向做反了,作为唯一的对接人,余见山忽略了这个问题,在确认文件上签署了自己的名字,这就意味着吉利认可了该方案。好在,公司及时发现并终止了项目的推进。这件事起到了两个作用,对于余见山而言,认识到了自己工作经验的不足,对于吉利,则促使了一套审核体系的形成。即所有的技术规格都要经过内部审核进行确认才能展开下一步工作流程。

  经过2年的历练,在2006年时,余见山已经成长为一个可以独挡一面的部门主管,在结束了金刚车型的开发项目后,紧跟着的是帝豪EC7和EC8两款车型的开发项目,前者在日后成为中国品牌紧凑型轿车的佼楚,后者则是吉利第一次尝试中级车产品。

摸索前行 中国品牌幕后变迁吉利篇(上)

  帝豪EC7在项目规划初期将卡罗拉作为对标车型,这样的目标给整个开发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负责底盘开发的余见山来说,表面上看,底盘结构无非就是麦弗逊和扭转梁的组合,但在特性调校领域,相比当时已经将卡罗拉进化到第9代的丰田,吉利显然不具备这样深厚的调校底蕴。尽管通过与一些优质的供应商进行合作可以解决硬件品质的问题,但要将各个部件进行整合并与整车匹配则更多的依靠吉利的开发团队来完成。

  

  逆向开发1.8升发动机

  类似的问题在发动机的开发环节同样凸显,事实上,在那个阶段,对标的意义更多的是以逆向开发为基础,将结构进行复制,而后续面临的调校、数据设定才是真正要攻克的难关。

摸索前行 中国品牌幕后变迁吉利篇(上)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
      表  情:
      评论内容:
      点击我更换图片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