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发展呈现新面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逐步形成。“三农”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
山东海红快递查询 186ai 初音图片 色人格第四季 51gxqm 天天色综合网站 小妞刘小阳 yy微风 赖长青简介 360007基金净值 生于忧患的事例 葬爱家族 |
乡村发展呈现新面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逐步形成。“三农”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2017年末,我国农村公路里程达401万公里,比1978年末增长5.7倍;全国通公路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的99.99%;通公路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的99.98%;全国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超90%。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汽车、计算机、移动电话等在农村普及速度明显加快,2017年末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19.3辆、计算机29.2台、移动电话246部。农民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逐步提高,2017年新型农村合作政策范围内医疗门诊和住院费用的报销比例分别达到50%和70%左右。 五、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多种所有制经济实现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坚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持续推进,国企素质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经过“放权让利”、“抓大放小”、“公司制股份制”等一系列改革,实现了从绝对垄断到合理布局的战略性调整,继续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7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控股企业数量占4.9%,但主营业务收入占22.2%,利润总额占22.1%,平均用工人数占16.9%。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2017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我国上榜企业115家中,中央企业达到48家,这些中央企业营业收入占我国全部上榜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接近50%。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不断焕发生机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在促进增长、扩大就业、增强活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末,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数量达到22.2万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57.7%;吸纳就业3271万人,占比达36.9%;资产总计达到25.1万亿元,占比达22.3%;主营业务收入40万亿元,占比达34.4%。近年来,随着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不断深入,民间投资活力迸发。2013-2017年民间投资年均增长14.2%,比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高0.6个百分点。此外,点多面广的民营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在产业链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吸纳就业、推动创新不可或缺的力量,是经济中充满活力的组成部分。 六、收入分配结构逐步改善,与基本国情、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基本建立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和保障水平,不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完善税收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实现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国民收入分配关系逐步改善。40年来,国家坚持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创造机会公平的竞争环境,再分配注重公平,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逐步改善收入分配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两个同步”的要求,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断提高。1979-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5%。其中,2013-2017年年均实际增长7.4%,快于人均GDP增速0.9个百分点。2015年,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全部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为61.6%,比2007年上升4.8个百分点;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全部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9.8%和18.5%,分别下降4.7和0.2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财产性收入占比不断提升。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工薪收入几乎是城镇居民收入唯一来源,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为从集体所得的工分收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破除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础上,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城镇居民收入来源由单一的工薪收入转为多种收入来源并存。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下降至61%,财产净收入提高到9.9%。随着农村外出务工的增加,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占比分别提高到40.9%和19.4%;财产净收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占比提高到2.3%。 收入差距较大问题有所缓解,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国家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财力支持,城乡、区域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农村贫困状况得到极大改善。1979-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0.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总体上快于城镇居民。党的十八大以来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由2013年的2.81下降至2017年的2.71。扶贫成就举世瞩目。按照2010年标准,1979-2017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3.1%。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与全国农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2013-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4%,快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2.5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不合理状况有了明显改观,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为迈向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但也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对此要有清醒地认识。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更大进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 (责任编辑:admin)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