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我们党不断深化对经济社
山东海红快递查询 186ai 初音图片 色人格第四季 51gxqm 天天色综合网站 小妞刘小阳 yy微风 赖长青简介 360007基金净值 生于忧患的事例 葬爱家族 |
经济结构实现历史性变革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我们党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着力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的关系,始终把结构调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我国经济结构实现重大变革,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所有制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逐步改善,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向依靠三次产业共同带动,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优化 改革开放40年来,坚持巩固加强第一产业、优化升级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三次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农业基础地位更趋巩固,工业逐步迈向中高端,服务业成长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 三次产业结构深刻变化,服务业撑起国民经济半壁江山。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结构失衡,服务业发展滞后。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逐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结构均衡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近年来,国家实施一系列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大政策举措,第三产业持续较快发展,增加值占比不断提高。1978-201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4.6%升至51.6%,提高2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从47.7%降至40.5%,下降7.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从27.7%降至7.9%,下降19.8个百分点。2017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比1978年提高30.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服务业就业蓄水池功能日趋明显。2017年末,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为44.9%,比1978年末上升32.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为28.1%,上升10.8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为27%,下降43.5个百分点。 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由单一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转变。改革开放初期,在“以粮为纲”的政策引导下,我国农业发展以种植业为主,产品种类单一,发展不平衡。随着农业政策不断优化调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现代农业体系初步建立和完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比重由1978年的80%下降至2017年的53.8%,林、牧、渔业比重分别由3.4%、15%和1.6%提高至2017年的4.3%、26.4%和10.7%。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2017年,农业科技进步率已超过56%,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6%,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近年来,农业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调整优化,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粮食主产区稳产增产作用日益显现。2017年,粮食主产区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为76.2%,比1978年提高6.9个百分点。 工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门类齐全、独立完整、有较高技术水平的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建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工业以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加工制造为主,随着工业化快速发展,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逐步从结构简单到门类齐全、从劳动密集型工业主导向劳动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共同发展转变。目前,我国工业有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近年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措施推动下,工业经济多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工业发展质量提升,正朝着制造强国的目标迈进。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2.7%和32.7%,分别比2005年提高0.9和4个百分点。2015-2017年,新能源汽车和工业机器人产量年均分别增长45.5%和53.6%。高铁、核电等重大装备竞争力居世界前列。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业竞争力指数最新结果,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工业竞争力的五个国家之一。 服务业层次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业迅猛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服务业作为“非生产部门”,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以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需求快速增长,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发展势头迅猛。近年来,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业态多样、功能完善的新兴服务业集聚区和产业集群。2016-2017年,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6.2%,明显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顺应居民消费升级的大趋势,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发展方兴未艾。2013-2016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年均名义增长13.7%。2017年,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达到50亿人次和45661亿元,比1994年分别增长8.5倍和43.6倍。 二、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三大需求内部结构持续改善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力,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状况显著改善,经济增长逐步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同拉动。 内需贡献不断提升,消费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总量小,需求结构很不稳定,三大需求贡献率波动幅度很大,不利于经济稳定增长。随着对外开放拓展延伸,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外贸依存度一度超过60%。同时,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我国资本形成率由1978年的38.9%上升到2010年的47.9%,最终消费率则由61.4%下降到48.5%。面对这种情况,国家坚持扩大内需尤其是把扩大消费作为主要着力点,努力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2011-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6.8%,比资本形成总额高12.7个百分点。2017年,最终消费率为53.6%,比2010年上升5.1个百分点;资本形成率为44.4%,下降3.5个百分点。 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新兴消费发展壮大。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升级步伐加快,消费形态从基本生活型转向发展享受型,消费品质从中低端转向中高端,服务消费比重不断提高。2017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至29.3%;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支出占比分别为13.6%、11.4%和7.9%,比2013年分别提高1.3、0.8和1个百分点。居民耐用消费品不断升级,从上世纪80年代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老三件”到90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新三件”,再到新世纪移动电话、计算机和汽车成为消费新宠。2017年,全国居民每百户拥有的移动电话、计算机和家用汽车分别为240部、58.7台、29.7辆,比2013年增加36.8部、9.8台、12.8辆。 (责任编辑:admin)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