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家电网

广告赞助

洗衣机推荐阅读

主页 > 洗衣机 > INTRODUCE

杉杉郑永刚:职业企业家的常青之路(3)

2017-04-28 11:58 作者:中国数字家电网 来源:互联网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和90年代初,中国曾经把“继续增强企业特别是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活力”看作“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为此呼唤过“职业企业家”阶层的出现。在当时的背景下,职业企业家被认为是“具备经营

飘花电影迅雷下载 放放 47浪人 www.ylfx.com 哈尔的移动城堡下载 飘花电影网 放放电影 放放电影网

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和90年代初,中国曾经把“继续增强企业特别是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活力”看作“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为此呼唤过“职业企业家”阶层的出现。在当时的背景下,职业企业家被认为是“具备经营管理能力、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专业人才”,他们“把创立、经营、发展企业作为毕生的事业、奋斗目标和一种终身职业”。

这就是价值的作用。一旦真正创造出来,就有了某种不可替代性。

1985年,二十七八岁的郑永刚从县外贸部门被派到鄞县棉纺厂当厂长,厂里很困难。而郑永刚干了三年,年年成为纺织部的“行业先进”。

从服装年代的改制上市,到今天通过“股权联邦制”形成多产业、多板块、共创共享的产业聚合平台,杉杉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过程,生动地诠释了一个道理,“制度就是最大的生产力”。

90年代初杉杉专卖店

在技术方面,杉杉拥有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正极),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负极和电解液)以及2个博士工作站(正极和负极),多次参与国家标准的制订,拥有200多项技术专利。杉杉与华为、LG等也在开展技术的跨界合作,杉杉与华为共同发布的快充技术,是目前世界最快的充电技术,充电5分钟可通话10个小时。

对于杉杉科技,郑永刚的角色也不是具体管理者,而是投资决策者和制度设计师。当科学家和工程师、技术人员纷纷加盟杉杉科技后,除了战略规划和资金供给,他又给自己多了一个任务,就是当好“后勤部长”。

郑永刚的这个说法,和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萨伊(J.B.Say)对企业家的定义很近似。萨伊说:“企业家能够把经济资源从生产率较低和产量较小的领域,转移到生产率较高和产量较大的领域。”

蚂蚁趴在地上看到一粒米,这是一个二维平面世界。人用筷子把米夹起来,就变成了有高度的三维世界。郑永刚说,企业家就是那个动筷子的人,他通过调整资源配置的方法,看到新的空间,把企业带到新的高度。企业家要参与竞争,更要超越竞争,也就是从同质化的红海中跳出来,走自己独特的路。

郑永刚为什么总是能“跳出企业做企业”、做出不一样的境界呢?他说:“因为我不是泡在车间,困在办公室里,天天批文件。企业是千万人的企业,人人都有他的定位,每个人都要吃一碗饭,要是你把别人的饭给吃了,别人很饿,你也会撑得受不了。”

当别人处于生产形态的时候,郑永刚探索的是经营形态和品牌形态;当别人专注于企业形态的时候,郑永刚探索的是机制形态、价值形态和平台形态。杉杉是一个成功的企业,更是在不同产业里孕育出一批批成功企业的丛林。郑永刚的标本意义不在于他是历经三十多年而屹立不倒的常青树,更在于他是创造环境的园艺师。

“这方面我们已经做了不少事情,还在布局更多。我是宁波人,包玉刚也好,邵逸夫也好,宁波企业家基本都是往这条路走。给孩子们留下的肯定是小头,大头回馈社会。其实花钱比赚钱更难,每一分钱要花到刀刃上。”

郑永刚说:“巴顿曾说‘战争是地狱,但我喜欢战争’,地狱是苦难,为什么喜欢?因为其中有让人喜乐之处。我觉得‘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做好战略决策,就是喜乐的来源。”

杉杉旅游——交河故城

“真正说起来,我干的就是一件事,原来工厂是生产型的,我把它变成经营型的,用‘经营’理念去做企业。”当时所谓“经营”,就是大胆到新疆等地采购棉花。原料地新疆的棉花和生产地宁波的棉花价格,差价很大。能采购到便宜的原材料,立即就获得了竞争优势。

郑永刚解决了制度问题,解决了后勤问题,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人的问题。

杉杉负极cms项目一期投产典礼 杉杉材料第一个工厂

无论在棉纺服装还是在新材料领域,郑永刚都做到了行业翘楚,有的是通过经营创新,有的是通过技术创新,有的是通过组织创新,目的都是一个,就是提升企业价值,提升企业对于社会的存在价值。

郑永刚认为,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本,没有稳定,谁都别想致富。“中国这几十年有一个稳定的环境,相当于每个商人、企业家都拿到了一笔资本,这种资本不是钱,但是比钱更重要。为什么要回报社会,因为社会已经给过你‘资本’。很多人认为,我有本事就赚钱了,其实到了一定境界,他会开始思考社会的问题,人的问题,也会回归自然状态。身边有很多保镖,做人并不舒服。到家鞋子一甩,脚靠在沙发上,这才是你的本性。我希望自己有一天,戴着斗笠,穿着蓑衣,在钱塘江边钓鱼,当‘世外高人’。”

改变了维度,企业就能跳出来,走出去,走上去。

当杉杉西服风靡市场,别的企业纷纷仿效杉杉的“经营”、“品牌”、“营销”之道时,郑永刚关注的焦点则转移到体制机制上。他推动杉杉改制,1992年组建股份制公司,1994年获得上市额度,1996年1月8号在上交所上市,10.88元的发行价,一直涨到30多元。

郑永刚是企业战略方面的专家,但他认为,没有战略的企业是愚蠢的,光有战略的企业也是轻浮的。杉杉的根基还是在实业,在技术,在对市场的洞察和快速反应。如果根基不牢,抗风险能力就差,那就经不起经济的波动。

郑永刚的确是军人出身,1976年,18岁的他高中毕业后参军,虽然只有三四年时间,但部队的痕迹长久地刻在他日后的征程中。中国企业家有一个“军人部落”,如联想的柳传志、华为的任正非、万科的王石、双星的汪海、慧聪的郭凡生,都当过军人或上过军校。

回顾31年商海生涯,郑永刚说,这些年做的事情其实非常简单纯粹,就是把一个个企业做大、做强、做久,“企业刚刚到你手里的时候是一个样子,在你手里一段时间变成了另一个样子,价值提升了,增值了,这就是做企业家的快乐”。

杉杉君康医院

新能源材料生产基地

明年,郑永刚就要60岁了。他已经为人生下半场规划了新曲线,就是公益慈善。

我问郑永刚,同时铺开这么多项目,管理如何跟上?他说秘诀在于“股权联邦制”,也就是把杉杉当成一个共享的大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嫁接各种生长模式,“比如你原来做投行,整个团队过来继续做,杉杉提供现金资本和平台资源,你用人力资本占股份,创造一种共创和分享机制。”

以全产业链布局和领先技术为基础,杉杉最近提出了“成为全球新能源领导者”的战略,新一轮投资已经大规模开始。

业绩突出的郑永刚被调到困难更大的甬港服装厂,又是一个困难企业,濒临资不抵债,三年换了三任厂长,换到后来,谁都怕去,怕“淹死”在那里。

真正的企业家,不仅要考虑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更要考虑企业作为一种价值形态的转型升级;不仅关注企业之内,更关注“企业”这个对象本身。在这方面,郑永刚在多个实体经济领域走过的31年,能够带给人们太多启示。

同一个市场,别人做生产,郑永刚做经营;别人做代工制造,郑永刚建立品牌。维度不一样,结果自然不一样。

创新制度,才能创造聚合平台

最近在陆家嘴杉杉总部采访郑永刚,他几乎没有怎么提服装的事,满口都是新材料、高科技、消费升级。2016年11月,杉杉股份发出公告,下属子公司杉杉服装业务获得中国证监会核准,可单独拆分至香港上市。未来的杉杉股份(600884.SH)将剥离服装业务,彻底转型成为以锂电池材料、电动汽车产业链、锂电储能等为主业的新能源科技企业。

价值提升,才能创造无限未来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郑永刚把一个工厂——宁波甬港服装厂,变成了一个品牌——杉杉,他因为在行业第一个推行名牌战略,以及敢做敢为的个性,被媒体称为“中国服装界的巴顿将军”。

郑永刚坚持认为每一层应该干每一层的事,“有人喜欢一竿子插到底,我喜欢宝塔型管理,只管最上面的、最重要的事,这样你才能有更多时间思考、读书、交往、决策。当年做服装,法国、意大利我一年至少要去6趟,跟伊藤忠、三井都有合作。看得多,想得多,所以很早就意识到,虽然杉杉解决了产品短缺经济时期的西装问题,但品牌的背后还是设计、文化、艺术、灵感、个性、生活方式,等等,这在很长时间不是中国的比较优势。我们的制造是世界水平,但世界品牌这一步一时还跨越不了,这不是哪个企业能解决的问题。所以1998年,我带着几个人到上海寻找新方向。”

“对科研人员团队,一定要让他们安居,乐业,有股权。不要小看任何一个要素,很多要素决定了事情的结果,缺一不可。你不给他买房子,不一定成功;不给他家属找工作,孩子没地方上学,也不一定成功。最早的30多个人,要买房子,那时浦东房价只有三四千块钱,然后是帮助家属找工作,孩子找学校。”

“到1990年3月,我们在上海新世界时装公司等地方要上市的时候,又借了3万元钱去中央电视台打广告,‘杉杉西服,不要太潇洒’。之前从来没有服装企业打广告,我们把营业执照拿到电视台,他们才相信是真的。一炮打响。我们还在淮海路和南京路商店放了两个滚筒洗衣机,在那洗西装,洗完了挂上,晾干了照样穿。化纤面料,加上新工艺,老百姓觉得这个真神了!一下子就成了‘第一名牌’。”

郑永刚相信制度的力量。他说:“如果当初不抓紧改制,还是低头拉车,越到后面改起来越难。在竞争性领域,成败的关键之一是要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可是国有企业的决策模式是向上报告,这一弄决策就没那么快了。我们是在企业还亏损的时候就思考改制,要是成为行业第一,盈利也上去了,你就不是原来的你了,改制也很难了。还有上市,我提出要上市的时候,班子里的成员没有一个同意,通不过。我说,大家觉得有存款、不缺钱就不上市,这是小农经济,只看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不利用好资本市场,未来就没有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
      表  情:
      评论内容:
      点击我更换图片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