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家电网

广告赞助

家电下乡推荐阅读

主页 > 家电下乡 > INTRODUCE

中国制造家电代工业:在制造业分化中迎来机遇(2)

2016-09-29 12:01 作者:中国数字家电网 来源:互联网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仅以合肥本土品牌荣事达为例,2000年,荣事达与日本三洋成立合资公司,新公司手握荣事达与三洋两个品牌。2004年,美的与荣事达合作,美的电器得以成功进军冰洗行业,直至2013年3月31日,美的正式结束对荣事达品牌的

道重沙由美gif 低碳贝贝串词 翟塘峡口冷烟低 地瓜神仙道 电视剧劈剑 电玩恶魔魔幻红蝎星 丁香花园果果秀 丁小雨我不爱你 丁玉祥物理网 蛮便宜www.koumen.net 鼎革固天启

  仅以合肥本土品牌荣事达为例,2000年,荣事达与日本三洋成立合资公司,新公司手握荣事达与三洋两个品牌。2004年,美的与荣事达合作,美的电器得以成功进军冰洗行业,直至2013年3月31日,美的正式结束对荣事达品牌的租赁使用权。2009年,惠而浦与合肥三洋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开展产品订制OEM合作。2012年,合肥三洋高调宣布使用自主品牌帝度。2014年,惠而浦与合肥三洋合作成立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新公司同时拥有惠而浦、三洋、帝度、荣事达四大品牌。

  “从全球技术水平看,中国与世界已经靠齐,如果硬说有差距,主要在细节和管理方面,代工还有得做。”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友华如是说。但他同时承认,必须转型升级,一是生产自动化;二是研发产品,要针对不同国家、地区的需求,甚至根据用户需求进行个性化订制;三是产品智能化;四是从OEM向自主品牌拓展。

  其他家电企业亦是如此。TCL在香港地区的上市公司通力电子,便以代工为主业。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此前在合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代工不会没有前途。全球代工企业,鸿海做到了极致,挺成功的。代工业仍有前景,前提是保持代工的效率、速度、成本领先,此外,一定要有技术优势。”

  为何大品牌产品还需要贴上其他品牌标签?海尔董事长梁海山在海尔以54亿美元收购GE旗下家电业务之后一语中的,“让当地消费者真正认可你的品牌是最难的,特别是高端或主流市场,就算你有好的产品,但消费者已经有了GE,为什么要买海尔呢?”

  “富士康”模式将成家电代工业未来

  “柴火”在深圳点下的那把火,自2015年开年以来,正呼呼地烧向内地,似乎与创客关联不大的家电产业也感受到了炙烤。

  2015年末,海尔董事局主席张瑞敏在伦敦被授予50大管理思想家(Thinkers50)“最佳理念实践奖”,成为首位荣获这一全球最具影响力管理大奖的中国企业家。他的获奖理由是,因为他一直试图探索制造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新生存模式。张瑞敏一直主张,中国家电企业的优势是大规模制造,而移动互联网时代或工业4.0时代需要的是大规模定制。

  而大规模定制时代意味着,对品牌家电整机厂商来说,品牌和制造不再是压倒一切的“大事”。

  很明显,张瑞敏已经成功地给李栋“洗了脑”。除了海尔合肥中心副总经理的头衔外,李栋的另外一个身份是海尔创客实验室安徽站负责人,他告诉记者,海尔集团原来的考核很简单,就是销量是多少、利润是多少、增长率是多少,根据这些数字来拿工资,但现在不行了,现在根据用户的流量来考核。“互联网时代,一个好的家电企业,应该是一个对市场需求嗅觉灵敏的企业,及时感知市场需求,品牌厂商需要向制造业‘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力,做强创意设计、销售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把简单的制造交还给市场。”

  而这正是大型家电代工企业所祈望的市场。此外,中国家电整机出口并非优势全无,意味着代工企业不转移也不用“等死”。

  虽然惠而浦在全球均有工厂布局,但年报显示,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整机出口仍在继续增加。这意味着,国内本土生产的家电出口竞争力优势仍在。

  在海外设厂5家,时乾中的感受是,相较于服装等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国外转移,家电有一定技术含量,而且需要大量配套零部件,目前中国家电的产业链是全球最完善的,其他国家很难一下子赶上。“我们转移的是零部件,整机生产线没有转移,因为国内家电产业链的规模效应明显,虽然欧洲技术、设备领先,但人工成本高,竞争力仍弱于中国。东南亚地区人工成本低,但配套率低,拉高了成本。在中国家电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过程中,品牌与品质一直是难以突破的瓶颈,决定了国内大家电整机代工企业目前不会向海外大规模转移。”

  另一方面,在时乾中看来,万朗已从OEM向多元化一体服务转型,包括设计、研发、制造、后续服务跟进,给客户输出的不只是制造成本,还有许多附加值。正因如此,万朗的很多客户没办法选择更便宜的供应商,因为超越了成本的竞争。

  在雪祺电气车间记者看到,它为20多个国内外大品牌和零售商代工。而今年1—6月,雪祺代工的冰箱有18.52万台,销售收入达4.66亿元。在国内,像雪祺这样的大型家电代工“富士康模式”事实上早已存在,但因代工企业和品牌厂家有协议,均不愿公开承认。“为确保在未来的行业洗牌中不被‘洗’掉,未来三年我们还将有大增长。”顾维说,“只要保持在冰箱代工中的效率领先,代工就永远有市场。”

(责任编辑:王爽)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出处。本网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只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
      表  情:
      评论内容:
      点击我更换图片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