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海道发展历程(来源:笔者自绘)。 2)美国博兹曼:经历从淘金小镇到国家公园再到新经济小镇的发展轨迹 20世纪之前,博兹曼始建于西部淘金热,后随淘金者撤出而萧条。19世纪末,黄石国家公园成立,执行长期生态保
完美国际残云岛任务 万里归乡奇闻录 万维一体穿透力 万象破解王 万宇豪个人资料 王牌兽魂师 王文沧简历 王者 琦琦 王紫潼整容 网通传奇yeqm 网文快捕背影家园 |
2)美国博兹曼:经历从淘金小镇到国家公园再到新经济小镇的发展轨迹 20世纪之前,博兹曼始建于西部淘金热,后随淘金者撤出而萧条。19世纪末,黄石国家公园成立,执行长期生态保育政策,严格的野生动物和自然资源保护要求限制工业发展。1997年之前,博兹曼地区的对外职能主要以景点观光为主。20世纪90年代后,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新经济快速发展,其更青睐于风景化的地区,呈现“有风景的地方有新经济”的特征。满足这一特征的波兹曼地区,吸引了诸多以互联网为主的小微型初创企业,推动先进产业大力集聚,成为美国西部地区的绿色经济带,创造了14.7%的就业增长率,高于同期全美平均水平的3倍,被称为下一个“硅谷”。 3)崇明生态岛的探索:从生态保育到生态+的发展轨迹 纵观生态地区的发展路径,均逐渐从生态保育向“生态+”转变。韩国济州岛在建设成辐射东南亚的国际旅游自由岛的同时,也做了很多“生态+”的文章。从最初以旅游开发为主,逐渐向文化、教育、医疗、自由贸易等多元方向拓展。 生态岛的建设绝不止是修修路、治治水、种种树。笔者认为,“生态+”发展路径可能有两方面内涵,一是坚定不移加强生态建设,不断增加生态资产,减少生态负债;二是积极主动谋求基于生态优势的发展方向,构建“自我造血”的功能体系,推动生态资产转向发展优势。 崇明经过十多年生态岛建设,已度过“还欠账、补缺漏”阶段。厚植10年的生态优势和生态资本,如今到了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的临界点。崇明应该顺应发展趋势和地方诉求,使生态岛建设释放更多“生态红利”,使广大市民享受更多“绿色福利”。对于崇明而言,可在生态基础上嵌入农业、旅游、健康、智造、创新等功能,打造一个更具绿色竞争力、更富人居魅力的国际生态示范岛。 4)旅游业的乘数级就业带动能力 “生态+”的发展路径有助于重塑生态地区“自我造血”功能,也有利于破解人口外流及老龄化问题。国际经验告诉我们,旅游业对就业带动的作用是“乘数级”的,1个旅游直接就业可带动2.5-3个间接就业。崇明生态岛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进入提速发展期,游客数量和旅游业经济收入逐渐攀升,2015年崇明共接待游客48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9.5亿元,虽整体量级并不大,但比上年增长35%。 借鉴同类生态地区可能存在的游客顶板容量,崇明生态岛未来游客量可达到1200-1500万人次,可带动直接就业约9万人,间接就业约20-25万人,整体就业岗位在现状38万基础上可增长约30%-40%。经验告诉我们,旅游业相关就业人群多以25-50岁间的青壮年为主,其中直接就业的60%在40岁以下,50%在35岁以下。这有利于增加岛内就业,吸引年轻劳动力回流或流入,从而缓解人口外流和老龄化等问题。 当然,“生态+旅游”应是基于本地资源特色、符合生态建设理念和满足区域及市场需求的睿智发展模式,也应设定相应发展门槛,让生态保育和旅游产业相互支撑,在确保生态环境优化的同时,提升自身造血功能。 其一,建设理念应从全域生态向全域风景转变。即不仅被动生态保育,而要主动将生态建设成效转化为风景资源,强化对旅游等多元产业的支撑。比如,以往种树更多考虑森林覆盖率等指令性指标,往往呈现出零星化、单一化的特征。如今,崇明要在全域种出一座“彩色的森林公园”,根据已知方案,要花3-5年时间,成片、成带增植补植适应本地生长的具有鲜明色彩的树木,形成具有观赏功能与人林互动结构的生态景观环境。 其二,空间资源应从关注城镇向关注特色转变,土地资源分配应从固化向弹性流动转变。即建设空间不仅要关注城镇空间,更应关注外围有风景的特色空间,避免现状城镇外围有项目、有需求但无法落地。在土地资源总量锁定前提下,建立依据空间需求、规划理性的流量管控模式,保障土地指标的集约和高效利用,在预留弹性空间的同时,强化流量土地增效。对外围特色空间的关注挖掘,仍需遵循生态地区相对集中的生态型建设理念,强化“城镇与园区结合、乡村与农庄结合、农田与景区结合、岸线与赛事结合”等基本生态空间组织模式。 其三,政策支撑应从被动帮扶向主动引领转变。相比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等,更需要协助构建自我造血功能,崇明政府也在尝试各种制度创新,探索对水、耕地、森林、滩涂等自然资源进行确权登记,建立权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产业和用地管制制度,让生态资本的累积和使用都能形成一本明白账;在生态资本确属明确、量化方便、评估科学的前提下,一套“绿色信用体系”也在逐步建立,区内金融机构可根据企业“绿色信用”情况,对其评估放贷安全等级,从而保障符合“生态+”功能的支持力度。“生态+”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需要方方面面做出系统性制度保障,有利于生态地区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站在规划师的视角,讨论明天 生态岛建设之初,曾有百姓揶揄:“空气好了,难道可以当饭吃?”如今,这句玩笑话正渐渐成为现实。生态农业科创中心建成落地,张江高科智慧数据产业蓄势待发,国际长者社区正在建设,上百家旅游休闲民宿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好学校、高端健康服务机构近悦远来,各类品牌体育赛事应接不暇,都是崇明走“生态+”发展路径的有力证明。 道路可能是曲折的,也可能是顺畅的,取决于政府、市场、社会、制度。真正限制上一轮发展的,包括思想的局限、技术的约束、政策的羁绊,改革才是新一轮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改革成功在于政府的主导、市场的响应、社会的参与和制度的支撑。 笔者还认为,可能撤县设区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到思想解放、推动技术转变,强化政策的完善与支持,得到市场的认可和支撑,保障崇明更好地走“生态+”的发展路径。 撤县设区,崇明的机遇与挑战。当崇明撤县设区提出后,人们或许会理解成,这是房地产新高潮或“大开发”的信号。但是,我们认为,不能按照传统的撤县设区模式来思考。或许,崇明的撤县设区,更多的是将生态监管、土地开发、财政收支等权利上收、提升到市级层面,某些项目的落地可能从市级进行统筹、考虑和决策,这也是崇明发展的利好。总之,“崇明区”带来无限发展可能,全社会需要用理性稳住开发冲动,铭记过去20年的生态坚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走读式 上门式 集中式:平安区三种模式破解养老难题
- 下一篇:存量资金博弈僵局难破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