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家电网

广告赞助

小家电推荐阅读

主页 > 小家电 > INTRODUCE

崇明区来了,拿什么守护她的未来

2016-08-01 12:21 作者:中国数字家电网 来源:互联网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当崇明撤县设区提出后,人们或许会理解成,这是房地产新高潮或“大开发”的信号。但是,我们认为,不能按照传统的撤县设区模式来思考。

完美国际残云岛任务 万里归乡奇闻录 万维一体穿透力 万象破解王 万宇豪个人资料 王牌兽魂师 王文沧简历 王者 琦琦 王紫潼整容 网通传奇yeqm 网文快捕背影家园

2016年7月22日,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举行“崇明县撤县设区”工作大会,崇明撤县设区,标志着县级行政建设在上海成为历史。
撤县设区,对崇明来说,是个新命题。崇明新一轮发展到了关键转折期。上海新一轮总体规划(2040)明确了建设全球城市的重点目标,提出“更富魅力、更可持续”的软实力提升战略。崇明又该如何作为?
作为长期跟踪崇明、服务崇明的规划队伍,笔者的团队对崇明发展的“前世今生”进行了系统梳理。本文尝试从历史轨迹、对标地区发展经验的角度,解读崇明的发展之路。
崇明岛:前世今生
岛屿与大陆,像是一对彼此倾诉的母子,总有着说不完的故事,比如台湾之于福建、海南之于广东。但崇明,这个我国第三大岛,存在感似乎接近于零。每一位国人对它的历史与当下都不甚清晰,遑论未来。
崇明岛是大陆的孩子,准确地说,是长江的孩子。长江口宽阔、平坦,由江水从上游卷携而来的砂砾、泥土,在此减速、滞留、积淀,经历上千年复杂的坍涨、合并,在唐宋年间形成高于长江江面的巨型沙洲群。之后,五代设镇,宋时设场,元时改州,明清称县,定名“崇明”,取义为“高出水面而又平坦宽阔的明净平地”。岛屿初成,古代先民利用大自然的馈赠,从事渔樵、经营盐业,开启了改造崇明的历程。及至明清,农棉种植、海运造船成为古代居民在崇明岛的主要生产活动。

明崇德年间崇明地图(图片来源:张修桂,2005)。
1949年之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成为核心工作。三十年间,崇明先后围垦数十次,其中大规模围垦9次,面积高达500平方公里左右,并先后建立多个国营、军垦农场,成为支撑上海副食品供应的后方基地。在此期间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也为崇明打下了鲜明的知青印记。

崇明农场范围图(图片来源:张修桂,2005)。
伴随着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上世纪八十年代,崇明也迎来工业时代。实际上,得益于临近上海的区位优势,崇明岛早在20世纪初就接触到近代工业,纺织、电力、机械和食品等工业门类。改革开放后,崇明岛的工业企业迅猛发展,从业非农化比例十年间上升30个百分点。尤其是,1984年引进年产10万台电冰箱流水线,远东冰箱、荷花电扇、万里吹风机以及方方洗衣机等明星产品脱颖而出,小家电出口占上海总量的50%,外贸出口型工业体系初步建立。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伴随工业腾飞,崇明岛的环境污染情况日益加重。

1990年代的方方牌洗衣机(上)和葵花牌、远东牌双门双温电冰箱(下)。  崇明县志 图
1995年之后,崇明的生态恶化问题得到重视。1996年,崇明县被选作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开始放弃传统的工业化路径,探索跨越式的生态化发展道路。政府也围绕生态建设作了很多文章:修复、保育、添绿。10年间,关停超过1000家工厂,崇明确实被建成“风清水洁岛绿的生态净土”。2002年,崇明获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现代生态岛,2014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典型案例编入其绿色经济教材。

不过,笔者团队于2014年3月在岛上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深入调研,发现生态背后仍存隐忧,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其一:企业关停之后缺乏替代产业,造成产业空心化,导致严重依赖“注册经济”,“注册经济”带来的税收占本地可支配税收的85%以上,本地实体经济发展羸弱。

崇明2014年财政税收一览。
其二:就业的减少,加速人口持续外流。过去十年间常住和户籍人口双减少,其中户籍人口减少4.2万人,常住人口减少1.2万人,本地老龄化比例超过30%,几乎高于上海所有其它区县,老百姓戏称崇明为老人岛,岛上的居民与企业,都不得不面对“三个农民200岁”的情况。

崇明2000-2010年常住人口和老龄人口变化与上海市比较。
其三:旅游经济和创意经济的空间需求与现行规划土地机制不匹配,更多有活力、更适合生态地区发展的项目,更愿意选择远离城镇的风景地区——这些反倒是土地缺少供给的地区,使理想项目无法落地。可能若干年前,打政策“擦边球”的项目违规落地的现象还存在,但近年随着土地管理制度和建设监管制度逐步完善,外围地区项目落地可能性近乎为“零”。

公司经营开心农场的内与外(图片来源:笔者拍摄)。

一些打着政策“擦边球”的违规建设(图片来源:笔者拍摄)。
因此,综合表现是,生态持续向好发展,当地经济水平出现相对下降,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未能成功调和。2014年,政府财政收入约137亿元,其中60%转移支付,远高于其他区县,本地造血功能严重丧失。崇明居民生活水平与周边地区差距逐渐拉大,2014年崇明城乡居民收入位列上海经济圈末位。
面对自我造血功能的丧失,未来20年、50年、100年,崇明路在何方?
重塑崇明“自我造血”功能
笔者认为,如果生态地区形成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构建自我造血机制,那么发展面临的诸多经济、社会等问题便迎刃而解。放眼国际,诸多生态地区都经历从生态保育到“生态+”的发展路径。
1)日本北海道:经历从能源基地到农业生态地区再到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轨迹
1920年太平洋煤矿基地开采,北海道成为重要的煤炭基地。1920-1960年期间北海道成为日本主要的能源基地,随着大规模采煤结束,北海道地区逐步转向农业生产为主导的生态保育阶段,经济稳定只能靠公共投资持续增加,人口外流,老龄化加剧等现象产生。1970年代后,札幌冬奥会举办,提高了北海道知名度,旅游业迅速发展。北海道逐渐成为国际会议、观光旅游目的地,也逐渐成为日本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旅游疗养基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外流和老龄化问题,逐步走上“生态+”的发展路径。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
      表  情:
      评论内容:
      点击我更换图片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