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家电网

广告赞助

空调推荐阅读

主页 > 空调 > INTRODUCE

陈忠实印象:忠实于心中的情感和民族文化的负载

2016-05-05 15:23 作者:中国数字家电网 来源:互联网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2009年8月8日,我在上海新客站的东南出口处,盼到了如在山路上微微晃着身躯走近前来的忠实老师。一出车站的陈老师,是要好好过一下烟瘾的。

cc1031cc tenacy.biz.tm 51jipin 长歌惊弦录 现世幻龙 仙道通乾 amdacious suyufeiyang 佟崇义 风行者观察站 www.77aj.com 群芳录签到 预言者巨刃剑
2004年,陈忠实和修晓林
2009年8月8日,我在上海新客站的东南出口处,盼到了如在山路上微微晃着身躯走近前来的忠实老师。几近刀刻般的皱纹,略显花白的头发,硬朗挺拔的身子骨,如同我在2005年冬天,在西安与他见面时一样,他的脸色还是那么红润,气质还是如此傲然。这昼夜奔驰的列车里,禁烟的时间也是够长了。一出车站的陈老师,是要好好过一下烟瘾的。我将他刚点燃的深褐色雪茄抽到自己手中(已换成安徽生产的“皇冠牌”雪茄,而不是从前的咸阳“汉中牌”)吸上一口,好呛,但是好幸福!这浓烈的烟雾中,包含着我与忠实老师的多少深情厚谊。
1990年淀山湖长篇小说笔会的晚间娱乐活动时,我见识了他的柔软多变又是海底捞月式的乒乓削球;
这以后的三天里,上海书展中央大厅人潮如涌的签售现场,上海图书馆的演讲现场,报刊记者的采访,还有一拨接着一拨到宾馆看望、在饭店与忠实老师聚餐的上海作协领导、媒体负责人和作家友人:臧建明、陈歆耕、陆梅、沈善增、尹慧芬、楼耀福、张旻、徐芳、贺小钢、竹林……我再次感受到了这位当代著名作家的超凡影响力和他与各位友人亲切、随和的深切友谊。已是夜晚十一点了,宾馆的窗台上,摆放着一长溜啤酒罐,在凉爽空调的吹拂中,我与忠实老师慢慢对酌、畅叙。

是在2007年的盛夏晚上,陈忠实给我家电话:“晓林,我已经送走了两家出版社的朋友,我的白鹿原创作手记就交给你们出版,你与心宏说一声。”欣喜!忠实老师,你总是在最恰当的时候,将最珍贵友情的硕果,送到自己最看重的地方,而在此前,你是酒香之前的发酵、雄辩之前的思考、惊雷之前的沉默。为的是对友人负责,更是为了能够使广大读者从自己的作品中,得到效益最大化的文学力量。我心里明白,这就是陈忠实看重的“师出有名”和“取之有道”。2008年8月,陈忠实到上海书展为自己的新著现场签售,又在上海图书馆做演讲,《新民晚报》首席记者贺小钢也到演讲现场,看望陈忠实并一同在竹林家聊天,我知道,小钢心中想的当然是是盼望忠实老师的稿件,但小钢当时却始终没有说过关于组稿言语的一个字,我在一旁体会到了好编辑与好作家之间“于无声处听心音”、不信强求只信缘分的超然境界。分手时,忠实老师对着小钢幽默地说了一句:“你长得如此秀美,写字却是那么阳刚大气。”小钢甜蜜地笑着,不言一语。陈忠实回到西安不久,很快就给小钢寄来了谈陕西方言“我”的别具一格、妙趣横生的散文《说“我”》。忠实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从来不说漂亮话、心中却是将友情视为阳光和清泉、一有机会就给予朋友宝贵帮助的温厚长者。
本文是修晓林2011年发表在博客上的文章,近期将收录于他的作品《文学的生命》一书中。经作者授权澎湃新闻刊登。

1998年春天的衡山宾馆夜访,在他的雪茄加白酒的聊谈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他厚重思想和不易外露的深邃内心,我的关于陈忠实的专访《独特即创造》在1998年5月23日《文汇读书周报》发表后,忠实老师还特地给我寄来了他的书法条幅“文学永远年轻”;

列车即将出发的铃声响了,我对忠实老师说了一句:“那就这?”他听了一愣,随即也回应了一句:“那就这!”与我哈哈大笑,握手告别。这以后,每到与忠实老师通话结束,我都会说上一句“那就这”,有了这句话,我的心情就会特别的轻松、愉快,因为我和忠实老师有了如黄土地般厚重绵长的真挚友情。

2006年3月,中国作协全委会在上海召开,晚上九点半,锦江饭店贵宾楼,忠实老师拿出陕西特产软香酥请我品尝,手中捏着一把二十多年前在上海购买的不锈钢小勺,忠实老师啊,您对于所有能够启发心智、焕发激情、触发灵感的人生经历,都是那么珍惜和看重!
那个连空气都是滚烫的暑热下午,我和忠实老师在列车站台即将分手,我自然想起他讲起的那个关于他与他的孙子的趣事:陈忠实每次将来访的客人送至门口时,总要说一声“那就这……”意即今天就谈到这里。没想到某天,忠实老师一人出门,走到楼下,却听得楼上窗户传出九岁小孙子的大哭声,他以为出了什么要紧事,赶忙回屋问个究竟,孙子哭着说“你跟他们说那就这,不跟我说那就这……”原来如此!陈忠实马上认真与孙子握手作告别状,并郑重地说一声“那就这”,这才平息了孙子心中的不满。忠实老师说起这个故事时,真是眉飞色舞,爷孙俩的深情溢于言表。

忠实老师与上海文艺出版社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我社的资深编辑魏心宏、张贺琴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始,就与他有着经常、深入的交往。无论是1984年5月,他的《康家小院》获得《小说界》首届文学奖,还是多年来出版社数次举行的长篇小说创作笔会,陈忠实都会应邀出席。那时,在众多的作家身影中,他言语不多,总是默默又是仔细地观察着周围的人和事,充分体验着因为从事文学创作给自己带来的各种美好享受,同时也在心中精心盘算着下一个创作计划,又该如何在生活的原野上,播下自己心中的文学良种。陈忠实告别布鞋换穿皮鞋的过程发生在上海,吃第一口“响油鳝丝”的“食品革命”也始发于上海,他还见证了1984年春末夏初,上海的青年男女排队疯抢白底花点衬衫,这都让他毫无心理准备地留下了关于上海“换了人间”的镂刻般记忆……那时候,我是出版社年轻编辑中的后来者、后学者,正是十分需要编出有份量文学作品的“初创阶段”。哪一位文学编辑,不想得到当代著名作家的好稿子?我相信,只要凭着我的诚恳和勤勉,假以时日,总有一天能够拿到好作家的好书稿。但是,眼下就是要与自己感兴趣的诸位作家接触,研究他们的作品,与作家成为相互信赖的朋友。“不可能不心急,但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现在最重要的是静观、感悟、学习和打基础”,这就是我刚进入上海文艺出版社文学编辑室时,面对外在压力和自我挑战的真实心情。
于是,在我和忠实老师之间,开始了相互友情的萌动、开花并结出累累硕果。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
      表  情:
      评论内容:
      点击我更换图片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