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之所以如此,根源在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概莫能外。这就导致了居民之间收入的差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974元/年,其中,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396元/年,农
谢家宝树 谢兰燕桂 新亭对泣 心的成语 心服口服的意思 心乱如麻的意思 心有灵犀的意思 |
之所以如此,根源在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概莫能外。这就导致了居民之间收入的差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974元/年,其中,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396元/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32元/年。作为决定消费选择的最直接因素,收入差异的真实存在带来了国人消费的多样化,所处的消费阶段自然也就不尽相同。 按照一般规律,由于我国城市的发展具有渐进性,一二线城市的经济发展要快于三四线城市,因此一二三四线城市居民的收入也大体呈现出逐级递减的态势。根据中信建投证券的研究报告,不同城市居民的消费状况有以下特点: 第一,一二线城市正从“第三消费时代”向“第四消费时代”过渡。 由于身处经济发达地区,一二线城市居民的消费相对超前:一方面,在消费内容上,他们非常注重个性化、多样化与体验式消费,仅凭商品价格优惠或打折已经无法满足其需求,此外,一二线城市居民越来越多地将钱花在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休闲等满足精神需求的服务性消费中。另一方面,一二线城市已经具备了不少“第四消费时代”的特点,例如网易严选与苏宁极物的兴起,引领了一波“去品牌化”消费的潮流;快时尚品牌持续受到年轻消费者的追捧;共享单车、网约车的普及,更是从侧面反映出共享消费观念正在逐渐替代个人消费观念。 可能有人会问:日本的“第四消费时代”来临时,人均GDP已经超过了35000美元,可我国一二线城市的人均GDP远没有达到这一水平(2017年,一线城市中人均GDP最高的深圳约为27000美元),怎么就开始向“第四消费时代”过渡了呢? 原因在于,不同于日本,我国正呈现出极为明显的“未富先老”趋势,这会让居民消费加速向着“第四消费时代”演进。 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成都等城市的老龄化程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消费习惯会逐渐稳定,消费行为也会向着理性回归,对于个性化与品牌消费的热情会降温。而理性消费,恰好是“第四消费时代”的重要特征。与之相对应的是,“第三消费时代”的种种特点——个性化、多样化、体验式等,都是年轻人的标签,故总结来说,一二线城市人群的消费既保留着对品牌与体验的追求,又出现了理性化、共享化的倾向,这些都与日本从第三消费社会向第四消费社会的转变过程相吻合。 第二,三线以下城市还处在“第三消费时代”与“第二消费时代”。 一来,对于三四线城市来说,随着近些年的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增长迅速,人均GDP普遍跨过3000美元,总体处在3000~7000美元的区间。对标日本可以看到,日本的人均GDP在1972年跨过3000美元大关,随后便步入“第三消费时代”,表现为解决温饱与家庭生活的生存型消费得到满足,开始向着享受型消费转变。据麦肯锡的《中国数字消费者的现代化之路》研究报告,三四线城市居民使用电商购物的比例已经超过一二线城市,同时在跨境电商的购物上,三四线城市居民的主要消费内容为服饰,并开始出现了购买奢侈品的苗头。另外,OPPO、vivo等智能手机的畅销以及小汽车的销量增长,都彰显了三四线城市巨大的消费能量和潜力。 二来,五六线城市居民还处于“第二消费时代”,即为家庭消费的阶段,个性化消费意识还没有觉醒,这主要受制于收入水平的偏低与消费领域基础设施的不够完善。不过,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策的持续倾斜与互联网的不断下沉,五六线城市的消费仍有非常可观的前景。 值得一提的是,参考国泰君安证券的研究报告,一二线城市居民约3.9亿人,三线以下城市居民规模多达10亿人(其中,三四线城市居民约为5.6亿人,五六线城市居民约4.4亿人),这便暗示着一二线城市以外的空间,才是拥有无数机会与无限可能的地方。 结语 以上便是我国居民消费状况的真实面貌,总结起来无外乎一句话: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造就了居民收入增长的不同步,进而带来了不同层级的消费状况。事实上,倘若与过去相比,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真实感知到消费升级的客观存在,如果身处“第四消费时代”,却把“第二消费时代”人群的境况当作论据来唱衰当前的居民消费,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当然,对于各路商家来说,眼里不应只有经济发达的一二线城市。因为根据长尾理论,最赚钱的并不是服务那些身处头部地位的“高净值”消费者,而是那些占人口总规模比例极大的、相对普通的、收入水平一般的、能够带来巨大流量的人群。因此,商家需要针对不同消费层级的人群有的放矢,充分挖掘其消费偏好与需求,进而为之提供最适合的商品与服务。 广阔天空,大有可为!在中国,尤其如此! (责任编辑:admin)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