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有学者做了一个研究,对比了北京和上海,结论是最幸福的一个城区是静安区,静安区其实是比较密的。城市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空间集聚能够带来高度的社会分工,因为有了分工,我们就专业人做专业事,所以
黑木麻衣 彭雨菲 i8gua 瑠川莉娜作品 屁屁图片 打屁屁视频家法 基金净值360007 www.rb444.com 日本make love图片 |
最近有学者做了一个研究,对比了北京和上海,结论是最幸福的一个城区是静安区,静安区其实是比较密的。城市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空间集聚能够带来高度的社会分工,因为有了分工,我们就专业人做专业事,所以我们的生产效率,创造的价值会大大的提升。 第三,重庆未来是否能成为中心城市?我觉得要大家变得越来越聪明,这才行。第一个房地产是否后半程?我认为不是,我们现在仍然在享受黄金时代。另外一个看看大城市,我们国家一直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看看美国这些国家百万以上人口的占比,大城市率指百万以上城市的人口占国家人口的比重。我们国家大城市率为23.8%,约为日本的1/3,美国的1/2。所以我们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可以看到我们的趋势。人口进一步向大城市聚集,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趋势和现象。 所以我们要包容,要让我们的脑袋聪明起来这才重要,要让更多的聪明脑袋来重庆,是重庆发展的关键。总结一下: 我认为对于我国城市发展,重中之重的规律就是城镇化的规律。城镇化就是讲一个国家要发展,人口一定要向城市集聚。其中一个基本规律就是一个国家城镇化水平大于30%之后,会加速达到70%,之后会进入相对平稳的阶段。 显而易见城镇化会拉动我们对住房的需求,也会促进我们这个产业兴旺发达。2017年的时候,我们的城市化率58%,这个不是户籍城镇化率,是常住的概念。所以,房地产业现在是不是下半场这个不好说。 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其实我们城市化的路还非常长,相当于工业化来说,中国的城市化是滞后的。如果说前三十年靠中国的制造,中国成为全世界的工厂,那下一个阶段,中国城市化,尤其是中国城市大都市化会给我们带来新一轮的动力。过去,我们的经济发展是资源依赖性,那个时候提城镇化是可以的。但是现在到了服务业驱动,创新驱动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人才依赖,所以这个时候都市化或者大都市化就会成为主要的趋势。 城市人口的素质非常重要。美国的底特律大家知道,它的别墅曾经一美元都没有人买。前些年,很多人对我讲,纽约为什么发展的好,因为纽约是金融中心,底特律为什么会垮掉,是因为美国的制造业转移到其他国家。 大道至简,大道理其实是一些基本的、简单易懂的道理。过去讲房地产的时候讲到拐点、价格、趋势,更多的视角是从时间序列的角度去讲,但是实际上空间对房价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我们必须要把市场放在时空的概念中去思考才会更加完整。所以今天想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探讨三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家的著作中,有一本吉尔布雷思写的《丰裕社会》。其中就讲到,指出“如果空气脏得难以呼吸,水污染得难以饮用,道路混乱,学校差得让学生不愿上学……,那么这样的GDP增长毫无意义”。这本书的观点对我们当前很有启发的意义。首先是时代背景的问题,十九大有精确的论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总结起来看当前我们的时代和社会有几个明显的大的转变。物质供应从短缺到丰裕,但是我们自己的精神层面并没有丰裕起来。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我们已经度过了物资短缺的时代。物资短缺到物资丰裕,但是我们的思想上或者习惯上仍然具有精神丰裕的特征。举个例子,无论是在重庆还是北京,每次登机之前很长的时间,大家都会排队,潜台词说排队很重要,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飞机上总是有地方可以坐的。 我们看西方发达国家,讲美国、日本,你可以看到其实他们的城市化比例都相当高,大多数国家在80%。人一定要向城市集中的,这个规律的存在支撑了我们房价的刚性需求。正是因为城镇化化的推动,每年我国新建建筑达20亿平方米,这意味着世界40%的建筑量发生在大陆,42%的水泥和36%的钢材消耗在大陆,世界上每年需要的塔吊及16000台中有10000台在大陆工作。 城镇化过程从原来的城镇化朝都市化或者大都市化的转变,是我们产业新的一轮驱动的力量。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战略性问题。中国的城镇化在理论界走过了漫长的路。在改革之初很多人认为发展乡镇,发展乡镇企业是可以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后来长期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特别强调,我们要限制大城市,要帮助或者促进中小城市的发展。 在这个意义上讲,其实我们是需要大城市。在城市发展里面,有个Zipf法则(Zipf法则由美国研究员George Zipf提出,城市人口与其在国家的规模排名成反比)人口排在第一的城市是人口排在第二城市的两倍,是第三个的3倍。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的城市显而易见一二线城市仍然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包括上海北京重庆深圳等等。我们还需要进一步集聚。 城镇化到75%可能是我们将来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按照每年的城镇化率增加1%的速度,城市人口要增加1300-1500万,每人平均30平方米,购置新房4.5亿平方米。城市居民如果有10%改善住房需求,每人40平米,又是2.5亿平方米的需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商品房竣工面积这一栏看,从2000年到2016年竣工平均每年只有5个多亿平方米,如果房地产坚持市场导向,如果我们坚持城镇化的取向,如果这个数据是对的,其实我们的房子是不够的,平均下来我们每年竣工只有5点几个亿。 学过地理学的都知道我国有一个著名的漠河腾冲线,94%的人口居住在42.9%的东南部地区,意味着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在东南部。十九大确定的城镇群为主的发展战略,在国务院的城镇规划当中,确定打造20个城市群。从国家战略上来讲,重点要建设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最后一个成渝城市群。其实大都市化如果是一个不可逆转的,你会明显看到人口在大城市。在这个过程当中,到底需要多少个城市群。日本有3个,大东京地区那么小的面积,GDP超过了1/3,人口超过1/3。 第一问题,房地产是否后半程?房地产是不是已经过了黄金时代,这是第一个问题。 所以这个时代的特征,尤其要注意精神方面的建设。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从改革开放前四十年注意让大家一起富裕来,注重经济增长的效率和速度,现在要过渡到更加关注公平。发展质量上来讲,要从数量规模到质量。 考虑的第二个问题,我们的城市现在是不是很密?大家可能觉得重庆特别堵车,特别密,但是不密可能就不叫城市了。美国的经济密度图,每平方公里的面积上生产的经济产出的比重。纽约、洛杉矶、芝加哥每平方公里上的产出较高,现在的大部分产出都是在城市发生的。日本三大都市圈:东京、大阪、名古屋每平方公里上的产出非常高,产业的聚集度非常高。从经济密度上,看看这个数字,我们和不要跟纽约比,就算跟东京比,北京上海现在每平方公里的产出,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大概是新加坡的1/3,纽约的1/6。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大城市还有相当大的增长空间,所以不要简单认为城市很密。 2015的中央城市工作会,反复强调城市发展一定要尊重城市发展的规律。 因此,下一步房地产业产品关注的热点,一定是品质要高。 (责任编辑:admin)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