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家电网

广告赞助

冰箱推荐阅读

主页 > 冰箱 > INTRODUCE

吴晓波:完美诠释“新零售与新匠人”(2)

2018-04-18 12:33 作者:中国数字家电网 来源:互联网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第二,人群折叠,今天在中国做任何产品,可能已经没有一个统一的市场,大家为什么觉得在中央台投广告没效果了呢?因为人已经被折叠了,中国已经变成了一个有阶级的社会,而且人是在不同的程度被折叠,比如说人有不

女老板穿旧衣服的视频 揉胸动态图 人工少女3服装包 立花里子作品番号 rb444 佐助图片大全 邪恶动态图868期 不要脸的女人 朝日奈あかり 柑菜リサ 内涵图 你懂的

第二,人群折叠,今天在中国做任何产品,可能已经没有一个统一的市场,大家为什么觉得在中央台投广告没效果了呢?因为人已经被折叠了,中国已经变成了一个有阶级的社会,而且人是在不同的程度被折叠,比如说人有不同的审美。比如说前段时间我在杭州买了一套房子,买完以后,媒体就在推广说吴晓波买了房子,结果我一个温州的朋友也去买了房子,买完以后跑来跟我说这个房子太Low了,说这里都没有爱马仕。所以我们今天看任何一个人,审美、年龄、收入,大概可以把它切割开来,我们做任何东西,任何一个空间、场景,都会因不同的要素把人彻底给折叠掉。

第三,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今天大家买东西已经不是我需要它,各位有没有一个感觉?当你太太过生日的时候,你问她要送什么礼物,你太太、你女儿、你儿子都会说一个答案就是“随便”,已经没有东西了,我们买一个东西是觉得它很美好,我女儿96年在LA读书,最近回家,回来待了两个月,我发现一个情况,这个姑娘只要能在床上买的东西绝对不能下床,晚上想喝一杯奶茶都点个外卖,她为什么要去一个空间里面去呢?她要谈恋爱,她要去溜冰,或者跟朋友谈事,或者是她喜欢的空间,所以这就是美好生活有的时候让我们挺烦的,人已经变得越来越陌生了。

第二个就是场,有两件事情发生了,餐饮比例越来越高了,很多综合体都达到40%了,甚至越来越高了,亲子空间越来越大了,这两点我清晰看到了。说明什么?说明大家去一个商场是买一双鞋吗?去买一个冰箱吗?未必,他是去体验的。现在不叫购物中心了,应该改名叫体验中心了。第二,消费者的行为可以被识别,我们现在有大数据,有人脸识别。最近分众传媒的屏发生了变化,中间有几个洞,干嘛的?做人脸识别的,因为分众这么一个东西都有人脸识别系统,它知道你在这里停留了多长时间,用什么品牌的手机,甚至上什么网站,这么一个电梯产品都能做到这些了。第三,三公里即送,就好像微信红包用200块钱定义我们对礼物的概念,盒马鲜生定义三公里、半小时就可以了,盒马鲜生我去过很多次了,我觉得挺好的,卖好的商品,但是任何一个商业产品或者一个公司模型最牛逼的就是它定义了什么,它定义了三公里用一辆摩的半个小时可以送达的地方,它定义了这件事情。阿里收了“饿了么”以后,它又解决了一个配送的问题。前两天我去盒马鲜生的一个店,那个店一天有100多个外送小哥在那里排队,口碑又可以到店,所以它在做的是闭环性的东西,这些东西可能原来在商业地产来讲是非常陌生的一件事情。

第三个是货,也是我最近在干的一件事情,前两年我看一本书,一个日本的老先生叫柳中悦(音)是日本工艺发掘最重要的发现者,他有一篇文章讲1957年的时候,在东京的一个商场里面举办了日本商品的展览会,叫做日本之眼。老先生去看了,看完以后很生气写了一篇文章,他说我去看了一趟日本之眼,但是跑进去以后看了发现每一个商品长的都像一个欧洲人,像一个美国人,那时候二战刚刚完成12年,日本经济刚刚开始崛起的时候。他说这个应该叫“欧洲之眼”或者“美国之眼”,什么叫日本之眼?日本的审美是什么,日本的颜色是什么,日本的设计是什么,真正从日本的民间、日本的艺人所推导出来的价值体现在产品上,那才是日本的标志。这篇60年前的文章,我到今天看到还很有感触,日本什么时候开始有真正的日本之眼?他写完这篇文章的15年以后,60年代后期的时候我们看到日本的服装业、行为艺术、音乐、建筑、工业设计出现了一批的日本设计师、建筑师、匠人。本国意识开始大规模崛起,因为人群的折叠,所以任何一个细分的门类,一个品牌统领整个门类的概念几乎已经没有了。你在日本吃它的清酒,8000多个品牌,德国的啤酒有4000多个品牌,咱们中国三个酱油统治85%,我们的舌头未来肯定会变的。然后会诱发一部分的国货,我认为这是品牌反祖,就是人格化的东西变得很重要,农耕时代的时候,中国有很多这样的品牌,比如说张小泉剪刀,一个品牌跟一个家族或者跟一个人有很大的关系。到了工业文明以后,因为需要更大的传播,所以农耕被剥离,被格式化、被标准化。今天所有的格式化的、标准化的坚硬的东西都是死亡的东西,只有柔软的、有缺陷的、有人格的东西才具有传播力。

我记得去年我到深圳去跟一个央企的地产公司,负责百货业的,一起吃饭,他突然很感慨讲了一句话,他说昨天去巡店,今天在这个Mall里的品牌5年后50%会消失,为什么?因为他们品牌的营建过程和品牌传达的理念,和今天在那里走路的80后、90后几乎没有关系,谁会有关系呢?过去20年中国是被互联网改变的20年,一开始是PC,最近10年是移动互联网,到了今年,百度、腾讯、京东都已经20年了,明年阿里20年,我们站在今天往后看,20年后,今天的这帮80后、90后的孩子们有几个会成为马云、马化腾,会做出5000亿美金的公司?我认为是不可能的。而且我认为中国也不太需要那么多马化腾、刘强东,但是我们今天的孩子有没有机会去做一把好的雨伞,做一件好的衣服呢?我们在座的能不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好的空间,帮助他们实现这个梦想呢?这个肯定是有机会的。

中国的“双创”,总理提出“双创”已经三年多过去了,到今天双创,基础与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的机会好像已经结束了,现在移动互联网已经被工具化、被基础设施化,现在大家要想的事情是在高速公路上面跑什么样的车才是对的,所以硬件革命,产品本身重新变成了中国商业文明变革的一个主要的力量。而这部分力量不再来自于大型的企业,我并不认为中国的这些匠人未来会做成下一个张瑞敏,下一个柳传志,也没这个机会了,但是他们可能会做几个亿产值的一家公司,先卖给中国的消费者,所形成的审美和设计能力再卖给那些喜欢它的全球消费者,再走出去,这个机会是有的,而且我认为这个机会会长达到20年,从今天开始会慢慢的长达20年。

所以这部分拥有新审美、新技艺、新链接方式的,我们把他叫做新匠人。明天也是在这个会场,我请了260个年轻人,他们基本上都是80后,创业3-5年以上,产值在1000万到5个亿之间,希望明天能跟他们交流。我跟这帮匠人打交道,为什么我愿意帮助他们?因为我发现匠人,一个人喜欢做吉他,他喜欢做香薰,他喜欢做茶叶,只有两个方向可以走,一个方向是艺术家,我在北京看到一个做吉他的,说吴老师,我就是你倡导的新匠人,你能够报道我一下吗?我说你怎么做吉他的?他说我一把吉他200万,一年就做三把吉他。但是我想着的是一年能做500把、1000把的,卖给那些中产阶级用的。所以这些人一部分是艺术家,一部分成为企业家,这些匠人能够安心做好产品,但是怎么搞物流,怎么跟各位老板打交道呢?怎么做品牌?怎么传播自己?怎么跟资本衔接?不知道。我最近在大力呼吁这件事,希望大家能够看到这部分可爱年轻人的崛起,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帮助他。我去年年前最后一次出差到京东,我跟京东物流的朋友们交流,我说京东物流要对第三方开放,全国配送物流,八块钱,我说你能不能给我便宜点,能不能六块钱或者四块钱,我拿来干嘛?我也不赚这个钱,我给这些匠人,让这些匠人把物流的成本降下来。过去半个月王永平也帮我联系了几个老总,我也跟他们谈,其实要找到他们也不容易,现在有一个模式是集合店、快闪店,他们是特别适合做的,通过在一些Mall里面做测试,万一5年、10年出现了一些世界级的匠人呢?那朋友们就做了一件善事。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
      表  情:
      评论内容:
      点击我更换图片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