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家电网

广告赞助

冰箱推荐阅读

主页 > 冰箱 > INTRODUCE

花开时节怀景玉:他让菏泽牡丹更娇艳

2018-04-18 12:33 作者:中国数字家电网 来源:互联网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赏花正当时,菏泽牡丹正“花海式”娇艳绽放。曹州百花园内,有一类白色珍品,其花大如盘,洁白似雪,吸引游客驻足观赏,合影留念。这是菏泽高级农艺师孙景玉培育

宋茜整容 舒克贝塔和五角飞碟 魔道之极2五卷 政坛之官欲 银荡的护士 静香邪恶图片 动漫女孩被虐 rd-295 海青缘 翻跟头亲亲gif

孙景玉(左四)与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会长在百花园鉴定品种 桑秋华 摄影

孙景玉(左)等三名技术员察看百年牡丹  桑秋华 摄影 资料片

大众网记者在孙景玉大儿子孙文海家中采访

孙文海用心擦拭父亲的照片

  大众网记者 景佳

  赏花正当时,菏泽牡丹正“花海式”娇艳绽放。曹州百花园内,有一类白色珍品,其花大如盘,洁白似雪,吸引游客驻足观赏,合影留念。这是菏泽高级农艺师孙景玉培育的300余个精品之一,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景玉”牡丹。

  不少人赞孙景玉是牡丹届的“袁隆平”,遗憾的是,今后游客再也听不到这位八旬老人的讲解了。今年2月21日,农历正月初六,这位跟牡丹打交道近70年、对中原牡丹最有研究的“土专家”走了,享年84岁。花开之际,本网记者深入老人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进行了探访。

  “土专家”专心牡丹培育70年  一辈子不惜力

  孙景玉老人家在曹州百花园附近的王洪庙村。村子因牡丹闻名,虽然这里人依然习惯称自己为“王洪庙村民”,但是“百花社区居民”的身份,已经成为外界对他们的认知。2006年,这里更名为“百花社区”。如今,这个以种植牡丹为生的普通村庄,和相邻的赵楼村一样,声名已经远播海外。“中国牡丹之都”的美名,最早就是从王洪庙、赵楼等三个村庄开始的。

  村子自明代以来几乎家家种植牡丹。孙景玉从小追随其父身边学。新中国成立后,父子俩同为村集体的牡丹田服务。受特定时期及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菏泽牡丹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遭遇了重大危情,加快培育花大色艳、抗抵抗寒流等自然因素能力强的新品种成为了现实之需。

  由于是小学毕业,孙景玉唯有付出异于寻常的努力,没有理论功底,一切都由自己在实践中摸索。

  1972年,他在研究培育牡丹的工作中,对两种异地优质白色牡丹进行杂交,经过多次试验,培育出一种新的品种。这一新品种不仅花大、色正、株高,还有适应性强、生长势头旺的特点。由于这种牡丹花色格外雪白,株体丰满高大,于是起名为“赛雪塔”。1981年,经他培育的“赛雪塔”被中国花卉协会的专家命名为“景玉”,以纪念其贡献。

  1986年在北京举办的花卉展览会上,展露头角的“景玉”一下吸引了众多专家的目光,获得优质新品种奖。1999年的昆明花卉世博会上,“景玉”再一次取得好成绩,获得了银奖。

  菏泽现有的1100多个品种中,有数百种是孙景玉通过杂交、种子培植的方式研究出来的。先后在各种花卉博览会上获得金、银、铜奖及其他大奖,为我国牡丹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邻居王洪宪15岁就跟着孙景玉老人身边,跟他学技艺,老人手把手教他识叶辨花。现如今,王洪宪已成为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常务理事、当地专业合作社总工程师。

  他印象最深的是,孙景玉老人很多活亲自干带头干,兢兢业业,为年轻人树立了榜样。老人一心想整理制作百花园牡丹谱,记录下数百种常人实在难以分辨的牡丹品种。不懂专业的分析统计,孙景玉用口述的方式,让拥有初中文化水平的王洪宪帮忙记录。在老人持之以恒的努力下,2000年,硬是整理出了约12万字的《百花园牡丹谱》,这是建国后菏泽牡丹的第一部谱记。

  业界佳话,父子俩的名字同被用来为牡丹命名

  孙景玉老人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孙文海20多岁进园开始跟着他学习品种识别、栽培技术。这是件枯燥的事,孙文海告诉记者,思想上也曾有过动摇。

  培育一个好的新品种,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从撒种子,到挑小苗,种下四五年花朵初开以后,进行嫁接再繁殖,然后进行初选,看是否能保持花色等各方面的稳定,不稳定的就剔除,稳定的才可以留下。

  孙文海说,多少年来,父亲坚持每天早晨5点起床,7点前准时出现在园子里。“照顾牡丹,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如果自己养的牡丹花毁了,会很心疼。”

  85岁的妻子李凤云老人,评价老伴:他不惜力,为了园子里的牡丹,他一辈子没偷懒。宁舍下自家地里的活,也要先干百花园里的活。

  耐得住岁月的同时,还要耐得住清贫。作为农民身份的技术员,获取的报酬每月只有千把块钱。

  记者在孙文海家中看到,堂屋里摆放的家什,除了一台冰箱,大都像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物品。孙景玉老人居住的房子更是简朴,除了床、衣柜之外只有一台电视机。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花农从以种植牡丹为主,转向了以经营牡丹为主,他们中有的将业务做到了国外,有的投身牡丹深加工,鲜切花、不凋花、籽油、茶、化妆品等多个领域,挣到了大钱。孙文海也曾动心,因此没少受到老人的批评。

  父亲日益年迈,收了心的孙文海,在园区挑起了大梁,业务成果层出不穷。2017年4月,他精心培训耐日晒、花期长的牡丹新品,同样被中国花卉协会的专家命名为“文海”牡丹,以鼓励其贡献。父子俩的名字同为牡丹命名,这在业界传为佳话。

  “我要是不中了,把我的骨灰撒一点在这园子里。”

  2015年前后,因为生病,孙景玉老人不能在直接为游客服务了。后来老人更换了股骨头,行动更不方便了,但他心里放不下百花园的牡丹,也放不下家族传承。

  随着现代生活发展越来越优越,不少年轻人不愿从事农活,虽说牡丹不是一般的庄稼活,但还是在土里劳作。尽管孙子孙帅大学学习的是计算机,孙景玉老人还是希望能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孙景玉挂念百花园的牡丹,让家人用轮椅推着也要时常到园子里转转。孙帅说,去年九月的一天,他推着爷爷在园子正转着,爷爷叮嘱他:“我要是不中了,把我的骨灰撒一点在这园子里。”

  今年2月21日,孙景玉老人安详地走了。家人说,老人上午一直很清醒,中午还一起吃了饭。午饭后,打了个嗝,就安静地走了。孙帅完成了爷爷的心愿。

  王洪宪说,尽管家人丧事从简,但关心老人的人们还是把消息发在了牡丹交流群里。得知老人离世的消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国林业大学园林系、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山东农业大学及市、区牡丹产业办都安排代表前来送老人一程。

  王洪宪还记得,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刘政安研究员专程从北京赶来,他没有选择司仪安排的鞠躬礼,而是直接跪在灵堂磕了三个头,又进屋来到灵柩前,磕了三个头!

  老人出殡那天来了很多人,有从县区赶来的,有从市外赶来的,最远的有从北京、广州赶来的,就为了送老人一程。

  他是中国对中原牡丹最有研究的“土专家”

  得知老人离世的消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王亮生研究员万分悲痛。“特别震惊,没能提前来看望他,心里很难过。”他告诉大众网记者。

  王亮生清晰地记得,他与孙景玉老人相识在2004年4月初。“我3月30日留学归来,4月1日就来到了菏泽看牡丹。来到百花园后,见到了孙景玉老人,人非常好,他马上带大家到园子里参观。”

  王亮生透露,他当时有个私心,自己刚从国外回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源圃,咋开展工作?所以急需引进种子。

  孙景玉得知他是中科院博士,非常高兴,当即就表示需要什么都可以提供。“非常慷慨,给我们品种,让我们很感动”。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
      表  情:
      评论内容:
      点击我更换图片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