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家电网

广告赞助

家电下乡推荐阅读

主页 > 家电下乡 > INTRODUCE

凿通生活富裕路——记当代“女愚公”邓迎香

2016-05-27 15:42 作者:中国数字家电网 来源:互联网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在贵州罗甸县董架乡麻怀村,邓迎香进入她率领村民刨出来的人工隧道(2015年12月15日摄)。痛失孩子小红球,让邓迎香和袁端林决心逃离大山。邓迎香在隧道里走过来

qingsewuyuet 谭乔伊 阮元浩 沙展芬 郑筱玮 c1520.inc.gs 帕里特万岁 倚天之素颜锦心 阿诗丹顿f900a lfs症候群 万劫不复非非一粽 琦君髻 宅女术士回忆录

凿通生活富裕路——记当代“女愚公”邓迎香


  在贵州罗甸县董架乡麻怀村,邓迎香进入她率领村民“刨出来”的人工隧道(2015年12月15日摄)。新华社 欧东衢 摄

  新华社李春惠、李柯勇

  邓迎香最近成了“网红”,因为她干成了一件别人想都不敢想、想了也不敢干的事情。

  历时数年,她带领村民在村前大山上凿通了一条隧道,凿碎了千百年来贫穷的封锁,凿出了通向富裕的新希望。

  这个真实的故事,与古代太行山那位倔老汉的传说如此相似,因而邓迎香被称为“女愚公”。

   艰险出山路

  1991年,从小生活在贵州罗甸县董当乡的邓迎香,嫁给了七八公里外的董架乡麻怀村翁井组村民袁端林。那是一个山窝窝,没有出山的路。

  袁端林穷得“连条好裤子都没有”,可邓迎香坚信,只要勤劳,一定能过上想要的日子。

  麻怀村稻米不够吃,除了过年可以吃净米饭,其他时候只能吃硬硬的苞谷饭。而邓迎香是个巧媳妇,她先把干苞谷泡软,用石磨推成糊糊,再掺进一点稻米,这样煮出来的苞谷饭又软又香。

  她和丈夫种菜、养猪,每天起早贪黑,尽管苦,心里却填满憧憬。

  然而,在横亘的大山面前,她一次次碰壁。

  她种出水灵灵的蔬菜想卖个好价钱,一大早背着背篓翻山,汗流浃背赶到集市时,菜就蔫了,只能贱价卖掉。

  山间有许多李子树,收获时节满山挂果,却没人愿意进山收,村民又背不出去多少,只能眼睁睁看着成堆的果子烂掉。

  村民杨正芳家最值钱的是一头牛,每次赶牛翻山去耕地时他都很担心,最后牛还是摔成了肉饼――在这条山路上,几乎家家都摔死过牛马。

  最苦的还是孩子,天不亮就起床,每天翻山去学校,一个来回就要4个多小时,孩子们累得上课直打瞌睡。

  偏远农村求医难,在麻怀村求医难上加难。邓迎香的嫂子吴胜芬得了急性阑尾炎,村民砍了几棵手腕粗的树做成个木架子,抬着病人翻山,送上了等在山脚的急救车。还好,吴胜芬的命捡回来了。

  1993年,“小红球”出生了。之所以叫“小红球”,是因为宝宝的小脸红红的、肉嘟嘟的,一逗就咯咯咯笑不停。孩子给这个贫困的家庭带来无尽快乐,夫妻俩上坡干活都会将他背在背上,舍不得交给别人照看。

  “小红球”3个月时,一天晚上突然“打摆子”。夫妻俩慌了神,急忙往医院送。他们打着手电筒,在山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还没翻过山,“小红球”就在袁端林的背上停止了呼吸。

  紧搂着小小的遗体,邓迎香号啕大哭。那漆黑的夜,那死寂的山谷,那崎岖的山路,成了她一辈子抹不平的伤痛。

  痛失孩子“小红球”,让邓迎香和袁端林决心逃离大山。

  袁端林去罗甸县城一家铁合金厂当合同工,每个月300多元收入,比在老家务农强,至少可以顿顿吃白米饭了。可是城里花销大,不仅要租房,还要迎接相继出生的两个孩子。夫妇二人常常入不敷出。

  为了能多挣几十块钱,袁端林周末也不休息。邓迎香精打细算,连白糖也舍不得买,只在米糊里放一点糖精,让孩子吃起来有甜味。

  梦想中的“好日子”还很远。

  2003年,在外地拉焦炭的一个司机见到袁端林说:“在煤洞挖煤能挣大钱”。

  袁端林跟着来到贵州省贞丰县一家煤矿,发现挖煤一个星期就能挣500元!他立马回罗甸辞了工,带着家人来到贞丰。

  改变立竿见影。孩子们吃上了白糖,吃上了糕点、冰淇淋,穿上了新衣。那年过年,他们提着大包小包,风风光光回到麻怀村。

  谁曾想,2004年6月,煤洞发生瓦斯爆炸,袁端林不幸遇难。

   痛下决心

  带着一双年幼的儿女,邓迎香又翻过那座山,走过那条小道,回到那个穷村子,生活回到原点。

  她常常对着大山发呆,对生活发问。

  这样发问的,不止邓迎香一个人。

  2007年,她与本村李德龙重组家庭。李德龙的前妻几年前外出赶乡场,从搭乘的摩托车上摔下沟里死亡。

  盼一条出山的路,翁井组的村民们盼了一代又一代。

  1999年初,他们自己动手修路,打算把山腰上一个小溶洞挖深,搞成一条隧道。60多个壮劳力进了溶洞,带着蜡烛、煤油、洋镐、大锤、钢钎。那个洞40米深,1米高,还流着一条小溪。大家只能爬进去,坐在冰冷的水里凿石头,前后排成一行,手递手往外运渣土。

  没白没黑地干了5年。2004年一天午夜,一声炮响,长200余米的隧道终于打通了!对面作业的两只手握在了一起,所有人都扔掉工具,大声欢呼。

  其实,那还算不上隧道,只是条又矮又窄、坑洼不平的洞,通不了车,人弯腰走过去还会撞到头。

  2010年国庆节,李德龙与前妻的二女儿李琼出嫁。邓迎香忙里忙外,希望把婚礼操办得喜庆、热闹。

  那条隧洞是出嫁必经之路。那天李琼身着一袭洋气的白色婚纱,可是前一天刚下了雨,洞里淌着齐膝深的水,她不得不脱下皮鞋换上拖鞋,双手抓起婚纱,在洞里踉跄前行。高个子的新郎全程猫着腰。从洞里出来,一对新人已是浑身泥巴。

  那一晚,邓迎香辗转反侧,女儿女婿的狼狈相刺痛着她的神经,多年来这条路带来的辛酸苦痛一幕幕涌上心头……

  她一翻身坐起来,对李德龙说:“我要把洞凿高、凿宽,要通汽车。”

  李德龙吓了一跳:“你疯啦?”

   “不知天高地厚的疯女人”

  村民不是不想把隧洞拓宽加高,可是实在干不动了,钱花光了,人也累垮了。就凭那样原始的作业方式,要干到哪年哪月?很多人灰了心,有的举家迁往山外。

  邓迎香只身一人进了洞,抡着铁锤,一锤锤凿石头。一天下来,双手划满了血道道。

  “你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疯女人!”李德龙嘴上骂,却也担心妻子,时常到洞里看看。很快,李德龙也一起“疯了”,凿洞的身影增加到两个。

  “两人凿到死也成不了隧道,动员大家一起来吧。”邓迎香开始组织村民商讨凿洞。

  第一次开会,50个人足足吵了4个小时。说到底,还是没信心。

  第二次开会,一些原先同意的村民又反悔了。邓迎香只得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给大家算账:“如果大卡车进村,就能收活的牲口,多卖不少钱。谁家想建房,运输成本可以降一半,东西还能拉到家门口。”

  第三次开会,邓迎香使了“狠招儿”,宣布:“谁干谁受益!将来隧道完工后要装扇大铁门,平时锁上,只给打洞的人发钥匙。”

  第四、第五次会议后,终于所有人都同意了。

  那么,钱呢?设备呢?邓迎香决心使用机械设备,土办法毕竟效率太低了。她和李德龙找到乡里,跟着乡干部去县上“化缘”。

  县环保局领导听说此事,觉得这个女子不简单,给了3万元资助。

  李德龙嘟哝:“3万元够干啥?打不了隧道嘛。”

  邓迎香却喜出望外:“有3万就做3万的活儿,打到哪算哪!”

  她和几个村民买来一辆二手拖拉机,又租了空压机,买了炸药。

  2010年农历十一月初八,开工仪式举行。洞内点上蜡烛,燃起煤油灯,邓迎香和李德龙一人带一队,从两头同时凿进。凿岩、运渣、放炮,工地上热火朝天。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
      表  情:
      评论内容:
      点击我更换图片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