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兩年建設期里,工業博物館征集到了1902年以來柳州所使用和生產的大中小型工業設備、產品等工業文物6200多件,各種文獻資料和圖片、影像資料12000多件。其中不乏具有廣西乃至全國“第一”和“唯一”特性的重要文物,
中国僵尸 漂亮av女优 图片浏览器哪个好 减肥产品排行 中华网论坛 新出网游 手机cpu性能排行 |
兩年建設期里,工業博物館征集到了1902年以來柳州所使用和生產的大中小型工業設備、產品等工業文物6200多件,各種文獻資料和圖片、影像資料12000多件。其中不乏具有廣西乃至全國“第一”和“唯一”特性的重要文物,如廣西第一輛汽車、中國第一台汽油機等。如今的博物館正以城市“會客廳”的身姿迎接八方來客,年均接待游客100萬人次以上,成了城市旅游、愛國主義教育、科普教育的亮麗名片。 人們在上海楊浦濱江散步。 新華社發 如今,公園每年組織專題臨展,比如今年組織的以抗美援朝為主題的“軍威民魂”展覽,吸引了眾多游客;這里還成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首批紅色經典景區,為成千上萬名游客講述那段跌宕起伏的歷史。 為了盤活沉睡在地下的資源,開灤成立了歷史文化研究會,制定了工業遺產和企業文物管理暫行辦法,通過摸底、建檔、調集等方法對現存遺產進行了徹底的“掃描體檢”,像挖掘煤炭一樣挖掘文化資源,力爭把中國近代工業文化傳播出去、弘揚光大。 昔日老廠房,今日新氣象。走在棉3創意街區,工業遺址的斑駁跡與藝術時尚的斑斕色彩交相輝映,吸引更多創業靈感在此踫撞閃現。 如果系統地看開灤工業遺存的開發,實質是一個由點到面、由工業旅游到紅色旅游的發展過程。幾年來,公園里陸續建成了第一佳礦1878、電力紀元1906、井下探秘游等分館,初步形成了“一園六館”工業博物館群落。工人運動與建黨史、新中國建設發展史、艱苦創業史等紅色資源也被開發出來,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寶貴遺產。 從2004年政府提出利用這片遺存發展文化產業的構想,到規劃建設國家礦山公園,再到公園揭碑、開園、正式開放,一共歷時5年。5年間,我們經歷了不少困難,建設剛起步時有企業職工覺得開灤就是產煤的,建設公園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是政府的事,和企業無關;還有人認為,企業資金緊張,花這些“冤枉錢”干什麼?不如買幾套現代化采煤設備。集團領導听到各種意見後,認為職工考慮的是現實問題,但也是短期問題,礦山公園建成後不僅能促進產業轉型,帶來可觀收入,還能傳承工業文化,社會效應難以估量。于是,一場場關于“文化產業促進企業轉型發展”的討論會組織起來了,大家反復討論、分析利弊,後來反對聲小了,建公園的共識逐步達成,籌建工作也進入快車道。 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曾來到楊浦濱江,指出“城市歷史文化遺存是前人智慧的積澱,是城市內涵、品質、特色的重要標志”,並提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相信在這片歷史與現代、生活與生態交融共生的土地上,人民的城市必將處處充滿溫情,遍地孕育生機。 【一線講述】 整體規劃、建設完成後,我們成功引進了約70家商戶,老廠房終于散發出時代氣息。中西餐廳、茶館、咖啡廳、潮玩店、復古服裝店、藝術畫廊等進駐,這里很快成了天津潮流文化的一個集聚地。除此之外,老廠房的空間還被繼續盤活利用,天津當代公共藝術計劃、復古市集、全國滑板聯賽等各種活動秀成了這里的“常客”,累計吸引近百萬人次參加。 【一線講述】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耿建擴、陳元秋、顏維琦、周仕興、陳建強、劉茜、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常雲亮、李斌) 楊浦舊遺存,為“人民城市”添生機 近年來,很多工業遺產“變身”創意園區、景觀公園、博物館,成為火爆一時的“網紅”打卡地、歷史與現代的光影交匯點,承載著城市記憶,刻印著發展足跡。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注重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像對待‘老人’一樣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築,保留城市歷史文化記憶,讓人們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家國情懷”。工業遺產的保護利用,正是對總書記重要指示的貫徹落實。 柳州是一座擁有百年工業歷史的城市,該如何留住城市的工業記憶?2009年9月,市委市政府決定利用柳州第三棉紡織廠舊址建設柳州工業博物館,在老廠房上建起城市“會客廳”,集中呈現工業遺存。 講述人︰上海楊浦濱江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規劃土地部首席工程師 徐 進 于是,一項極富挑戰性的任務開始了。作為全國第一個城市綜合性工業博物館,其籌建沒有什麼可參考的樣本;更困難的是,除了作為場館的遺址建築外,少有工業文物“家底”。幸運的是,博物館建設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征集展品,靠的是市長親筆寫給企業家們的信,靠的是社區工作者挨家挨戶分發的工業遺產保護宣傳冊,靠的是市民們捐贈的文物。博物館靠著大家的努力在“一窮二白”基礎上建起來,很多展品背後都有感人的故事。 從“帶”到“秀帶”,工業遺產蝶變背後的人文情懷 我是一名土生土長的楊浦人,作為楊浦濱江這片土地發展變遷的見證者、建設者、親歷者,每次提及往事,心頭總涌動起不少感慨與興奮。 在老廠房上建起城市“會客廳” 又比如,一台20世紀70年代的刨床。2013年,來自柳州第三機床廠的老職工郭師傅說要捐贈一台他們廠當年造的刨床,以銘記工人們的奮斗精神。兩個月後,郭師傅來電告知,已在廢舊設備市場找到了他們廠1973年生產的牛頭刨床,商家出價7000多元。我們當即表示如果資金有困難,可由館方出資購買。但他婉謝了,回去便召集工友集資買下了這台舊機器。現在,這台刨床就擺放在工業歷史館一樓展廳。 聚人氣、冒熱氣,創意街區這樣建 從“帶”到“秀帶”,工業遺產蝶變背後的人文情懷 在建設公園的同時,我們還通過多種渠道聯系開灤歷史上的名人後代,包括中國近代著名實業家周學熙,曾主持設計制造中國第一台蒸汽機車、修築中國第一條準軌鐵路的英國人克勞德威廉金達等名人的後輩都先後加入了征集文物的隊伍,征集到包括開平礦務局老股票、羊皮蒙面大賬本、開平礦權騙佔案跨國訴訟筆錄等在內的上萬件珍品。 “黑色長河”里流淌紅色奮斗史 (责任编辑:admin)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