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家电网

广告赞助

冰箱推荐阅读

主页 > 冰箱 > INTRODUCE

從“帶”到“秀帶”,工業遺產蝶變背後的人文情懷

2021-01-01 09:10 作者:中国数字家电网 来源:互联网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編者按 近年來,很多工業遺產“變身”創意園區、景觀公園、博物館,成為火爆一時的“網紅”打卡地、歷史與現代的光影交匯點,承載著城市記憶,刻印著發展足跡。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注重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像對待‘老人’一

中国僵尸 漂亮av女优 图片浏览器哪个好 减肥产品排行 中华网论坛 新出网游 手机cpu性能排行

棉3創意街區的源頭,要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的天津裕大紗廠和寶成紗廠。當時紡織工業發達,這些民族企業的存在就是集中寫照。1925年至1936年,兩家紗廠逐步合並,之後更名為天津市第三棉紡織廠,2007年整體搬遷。2013年以前,這里一直處于廢棄待開發狀態。

講述人︰廣西柳州工業博物館副館長 李子軍

在天津海河東路國泰橋南側,有一片民國建築群,當地人稱它為“棉三”,這就是天津第三棉紡廠舊址,也是我所工作的地方——棉3創意街區。

2014年,我參與到楊浦濱江的開發建設中來。在勘測調研中,我發現很多工廠已經停產,隨處可見高聳的圍牆、布滿跡的金屬大門、廢棄的輸煤廊道以及碼頭上靜靜豎立的系纜樁……這些工業時代的標志飽經滄桑,帶著那段歷史的記憶豎立到今天。我一下子就被它們的強大氣場吸引住了,期待著通過規劃設計,把工業遺存粗獷外表下的豐富內涵表現出來,既延續其文化特質,又賦予它們新的活力。

講述人︰天津棉三創意企業管理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 陳 強

【一線講述】

位于工程範圍最西端的原國棉九廠遺址,從廣德路至松番泵站東南側保留了大量歷史建築。我們把該區域功能定位為時尚工業的創意舞台,保留新一棉紡織有限公司原有廠房,改建成演藝中心,將新一棉南側場地設計為臨時秀場。濱江原防汛牆退後形成兩級水岸空間,使得濱水空間更加親近江水。北部則留下楔形綠地,拓展生態空間。

決定一出,頓時引起了不小的爭議——計劃建設工業博物館的160畝土地,與柳州市政府辦公地點只相隔一個市民廣場,地產界的估價在每畝600萬元以上,合計就是10億元。與此同時,建設工業博物館還另需一大筆財政投入。在地方財政還相當倚重土地收益的時候,如此大手筆投入文化設施建設,值不值得?面對爭議,市委市政府十分堅定建館的設想。因為,老百姓的幸福感不單在于GDP、財政收入增加多少,而在于對城市有沒有認同感、自豪感。工業博物館正可成為彰顯、繼承工業傳統與思維的城市象征,凝聚起一份堅忍不拔的精神力量。

游客在廣西柳州工業博物館觀看“木炭車”復制品。光明圖片

在籌建過程中,我們充分利用工業遺址的特點,在符合實際條件的基礎上打造後工業時代的水岸風貌,營建適宜居住的生活環境。這里,舉兩個例子︰

著手開發前,設計團隊成員們一直在思考,如何將歷史遺產與時代發展訴求結合起來?經過幾輪頭腦風暴以及外出考察,我們最終決定以“修舊如舊”的方式保留、修繕那些工業廠房和德式建築。然後在不破壞原有建築結構、風貌的基礎上增添現代元素,將古樸與現代、傳承與創新有機融合。幾年後,一個既彰顯工業遺產歷史肌理、又體現時尚街區現代活力的創意產業集群誕生了。

開灤國家礦山公園里,有一條跨越142年之久的“黑色長河”,站在這里,你可以了解中國工業文明發展史,也能感受中國工人階級的紅色奮斗史。

編者按

文化的力量、記憶的溫度,讓那些被歲月侵蝕的斑駁“帶”,因吸收時代元素而煥發嶄新容顏,成為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多彩“秀帶”。讓我們走進這些老廠房、老建築,見證它們如何釋放活力、溫暖人心。

河北開灤國家礦山公園博物館外景。光明圖片

公園所依托的開灤煤礦始建于1878年,是中國煤炭工業的源頭和近代工業的搖籃。從始至今,開灤企業從未搬遷,經營從未中斷,為公眾留下了大量工業遺址、遺存和遺產。

上海電站輔機廠東廠有一座單層倉庫,我們修建時發現外牆的爬山虎已經與牆壁“共存共生”,而成片的爬山虎也承載了很多老工人的情感寄托。我們當即決定,不僅要把內外兩個牆面保留下來,還要保留這片綠植。現在,周圍的居民會時常坐在爬山虎下閑話家常、回憶往事。

講述人︰河北開灤國家礦山公園管理中心主任、開灤博物館館長 王立新

比如,3張特殊的“火車票”。50多年前,上海市恆業帆布廠南遷援建柳州,原第三棉紡廠工程師袁家榮當時還是個孩子。他記得,一家三口舉家遷往柳州,出發前,母親告訴他,“祖國需要我們去支援建設”,並把一張印有“635”數字的布質車牌交給袁家榮,叮囑他別在胸前,只要戴著這塊乘車牌,一家人就可以坐火車去新家了。到柳州後,他才知道,原來635是母親工廠的編號。50多年後,袁家榮把一家三口的三張乘車牌捐贈給博物館,成了那段歷史的時代印記。

方向明確後,項目立即上馬。其間發生了些小插曲。比如,一些老企業不同意把廢棄的塔吊、金屬設備留在現場,想拆除帶走。于是,我們上門反復溝通,把建設理念、構想等一一講清。當他們得知開發是為了給城市留下工業文化、打造宜居生活環境時,便逐漸同意了,還積極介紹工廠的歷史,主動提出再留下一些合適的展示設備。比如上海船廠內部4棟歷史建築以及兩座建造歷史可追溯至1903年的船塢,就是我們通過協商“搶救”下來的重要遺產。

後來,根據市政府要求,結合實地調研情況,公司決定︰楊浦南段濱江建設要在立足歷史感、智慧型、生態性、生活化的核心理念基礎上,堅持百年工業傳承這個內核,以有限介入、低沖擊開發的模式,打造原真、復合、生態的後工業生態公共空間。這個理念,正與我心中的“濱江模樣”不謀而合。

從“帶”到“秀帶”,工業遺產蝶變背後的人文情懷

【一線講述】

在改造、修繕老建築的過程中,由于廠房體量和建造年代的原因,給施工方帶來了不少技術難題,也積累了不少修建經驗。比如說,原有建築大多為磚混結構,為了保留其特色構造,我們采取了清洗外牆、抽繭休整、加固扶壁柱等方式進行保護提升,對于一些局部坍塌的建築進行加固修繕、局部加建、修復補缺,使其與原有建築形成整體,相得益彰。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
      表  情:
      评论内容:
      点击我更换图片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