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家电网

广告赞助

电视推荐阅读

主页 > 电视 > INTRODUCE

論電視節目創意過程中的觀眾精准描述(3)

2018-12-18 11:57 作者:中国数字家电网 来源:互联网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以深圳衛視《年代秀》為例,由於節目創設了適於合家歡式的場景,節目使得“電視機前的家庭成員都能在《年代秀》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參與方式......爺爺奶奶能夠通過回憶經典歌曲看到年輕的自己,爸爸媽媽能夠通過答題

郭莉 女生宿舍小说 高芳 黄蓉 小说 龙腾小说亚洲 挺动 少年a宾 书包网h文推荐

以深圳衛視《年代秀》為例,由於節目創設了適於合家歡式的場景,節目使得“電視機前的家庭成員都能在《年代秀》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參與方式......爺爺奶奶能夠通過回憶經典歌曲看到年輕的自己,爸爸媽媽能夠通過答題‘教訓’不聽話的孩子,年輕人則可以邊打開手機玩《年代秀-絕密題庫》H5小游戲‘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 。此類走心的創意設計,讓觀眾在心領神會的笑聲中獲得透心的愉悅感,互動的渠道也成為內容的有機組織部分。

河南電視台《金色好聲音》的節目結構創意可謂別具一格。“90后愛心幫幫團”選擇“50后選手”的方式讓“夢想之球”設計成為懸念、節點的同時,更成為代際溝通的橋梁和紐帶,在吸引中老年人的同時,更容易吸引年輕人關注。有研究者認為,“代際差別讓他們關注的不僅是節目,更是情感和關愛以及代際鴻溝對家庭、社會、生活等截然不同的觀念、態度和看法” 。數據表明,當下,中老年群體仍是電視收視的最主要群體,無論是絕對比例還是忠誠度都佔有重要地位。從社會效益來分析,包括河南電視台《金色好聲音》、深圳衛視《年代秀》在內的一批中老年節目,“為老年人提供了與家庭成員接觸、交流和溝通的契機,其給老年觀眾帶來的情感愉悅,遠遠大於他們的獨自收看和節目本身” 。社會學的研究擊中了人們的“痒處”,也應當點醒迷茫的媒體創意人。

當下的傳播場景在發生巨大的遷移中,也就是出現了“客廳爭奪戰”。移動終端和電腦端在極大地“蠶食”著客廳的地盤。值得關注的是,對於電視媒體而言,一味的打陣地戰顯然是不夠的,收視渠道的轉移已成為一種媒介消費習慣,是不可逆的歷史潮流,手機作為第一媒體渠道的優勢越來越明顯。譬如,2017年3月2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推出基於朋友圈場景的視頻H5作品《主播朋友圈都有啥?》,以主播摳像視頻結合虛擬朋友圈的形式,對《中國之聲》兩會特色節目進行預熱,當時瀏覽量近120萬次,遠超出創作者的預期。為此,針對不同渠道消費場景特點,創意和生產豐富多彩的內容和形態,進行廣域式覆蓋當屬融合傳播的要義。

正如美國研究者沃爾夫所預測的,消費者的性別、年齡、喜好各不相同,媒體企業不能給每個人一樣的東西。走向個性化的媒體娛樂經濟將全面考驗媒體企業了解消費者的能力 。這意味著,消費場景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點對面”的大眾傳播模式將面臨顛覆性的沖擊,媒體內容和服務的轉型已成為市場競爭的核心要素。

在融媒體傳播時代,觀眾早已不是被動的受眾,而是期望成為參與內容創造的主角甚至是主體,“網紅”的出現即是為這類需求提供了平台的結果,這是傳統電視媒體沒有做到的。新傳播形態對電視媒體構成的影響顯而易見。為此,在節目創意中,如何讓觀眾深度參與成為媒體人不得不認真對待的問題。

如何應對?我們可以借鑒美國學者CK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的《協同創意建構》中的四項建議 ,即對話、通路、降低風險和透明度。盡管此研究針對的是企業和消費者,但在把節目視為產品和服務的媒體行業,不無啟發。下面逐一深入分析。

對話(Dialogue)。確保價值鏈的每一步不僅停留在鼓勵分享,更重要的是加強、加深企業與消費者的理解,它同樣給消費者提供更多的機會,為協同創意的過程注入自身的價值觀。

作為媒體創意工作者,在電視節目創意和傳播實施過程中,必須放低姿態,為觀眾提供一切可能的、便利的參與節目創意的機會,並將他們的真實想法和感受做詳細的記錄,滲透進節目具體環節策劃和傳播方案之中,讓觀眾的意願科學合理地體現其中。近年來,上海文廣集團、北京廣播電視台和江蘇廣電集團設立了“受眾測試中心”這樣的機構,目的就是在節目創意過程中,盡可能吸取觀眾的意見,同時,觀察觀眾對新節目的反應。

通路(Access)。簡而言之,打破消費者隻能通過擁有產品才能體驗品牌的唯一途徑。除了擁有產品,還可以通過多種渠道接觸消費者,以實現價值的分享。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媒體開門辦台,把觀眾請進演播室、聚在廣場和社區。他們不僅參與節目制作,成為節目元素,而且參與網絡渠道的話題分享與傳播,同時體驗、購買提供的各種媒體產品和服務。

降低風險(Risk Reduction)。即假設消費者與企業協同創意價值,消費者必須要求獲得更多的企業信息,這會帶來商品和服務的風險,但企業必須承擔並管理這些風險。

開門辦台,讓更多的普通觀眾走上華麗演播室和舞台,甚至參觀、使用、體驗媒體機構的各種設施,參與節目創意、制作、傳播等環節。譬如,日本NHK總部、英國BBC電視中心等媒體均通過售票方式向公眾開放部分區域供參觀和體驗。這在增加媒體透明度的同時,無疑增加了媒體內部管理的風險,讓后台包括操作流程暴露於觀眾面前,在消除觀眾神秘感和神聖感的同時,也增加了傳播過程控制的風險和效果風險,但這種風險是可以通過法律、自律、細節管理等進行有效控制的。

透明度(Transparency)。信息的透明度是企業和消費者個人之間創造信任的必要條件。

對於電視媒體而言,“我播你看”的傳統傳播方式早已不太受歡迎,甚至觀眾對“你點我播”都不太感興趣了。互聯網的廣泛應用,讓普通民眾有了更大的傳播權。這迫使傳統媒體組織提高運作透明度,請民眾更廣泛參與全過程,增強雙方信任感,提升媒體公信力。尤其是近幾年,傳統媒體的經營出現了困難,違法廣告屢禁不止,在一定程度上也消弱了媒體公信力,甚至波及到政府公信力和形象。為此,在新的傳播市場環境下,重塑或再造電視媒體公信力應當從提升觀眾主體性入手,“讓觀眾成為節目的主體,觀眾就會更多地對電視媒體投射‘自己人’的情感,‘自己人’效應的激活,可以進一步將觀眾‘卷入’到媒體的傳播活動當中,從而放大傳播的效果,擴大傳播的影響力” 。當觀眾與媒體共生時,媒體就成為了有源之水。

為此,當電視頻道面臨傳統陣地“保衛戰”和新媒體陣地“爭奪戰”兩場戰役時,一切要從分析觀眾入手,從精細的需求剖析開始。

(本文為2017年度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的階段性成果。課題名稱:“新媒體環境下電視節目創意研究,編號:WH201706045,作者系課題主持人 山東教育電視台總編室副主任 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學博士)

本文發表於《教育傳媒研究》雜志,2018年第1期。 

 

張濤甫/文,“一條”的中產哲學,《青年記者》,2017(1上)。

張濤甫/文,“一條”的中產哲學,《青年記者》,2017(1上)。

張濤甫/文,“一條”的中產哲學,《青年記者》,2017(1上)。

參見:趙國紅/文,《夏日甜心》:電視綜藝的突破性“直播”,《綜藝報》,2016(16)。

胡智鋒等/文,多屏時代中國電視劇的變局與困局,2017(3)。

參見:毛婕/文,新媒體背景下電視音樂節目的創新,《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10)。

楊余/文,冷凇:電視節目需要更好地應對“國民審美疲勞指數”,《中國廣播影視》,2017(2/3合刊)。

楊哲/文,楊暉:唯眾十年艱辛原創路,制度保障才是最大靠山,《中國廣播影視》,2016(9上)。

楊余/文,冷凇:電視節目需要更地地應對“國民審美疲勞指數”,《中國廣播電視》,2017(2/3合刊)。

徐帆、蔡曉詠/文,下一個“現象級節目”所要具備的要素,《綜藝報》,2016(16)。

楊淑芳/文,回歸價值本位:電視節目的欣賞選擇創作邏輯——以才藝秀為例,《中國電視》,2016(7)。

楊余/文,王琴:任務再難也要扛起來,《中國廣播影視》,2016(8上)。

趙芝眉/文,中國影視劇的美學建構——從《琅琊榜》說起,《當代電視》,2017(4)。

吳昊/文,新世紀諜戰劇敘事發生及美學嬗變研究,《中國電視》,2016(10)。

吳昊/文,新世紀諜戰劇敘事發生及美學嬗變研究,《中國電視》,2016(10)。

何佳子/文,情懷能打通市場、抓住觀眾嗎?《年代秀》給出了答案,《中國廣播影視》,2016(8上)。

李瑛、姜鵬鴿/文,“積極老齡化”背景下電視節目滿足老年受眾心理需求研究,《中國電視》,2016(10)。

李瑛、姜鵬鴿/文,“積極老齡化”背景下電視節目滿足老年受眾心理需求研究,《中國電視》,2016(10)。

童清艷/著,《媒體創意經濟》,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P007。

轉自:陳剛等/著,《創意傳播管理——數字時代的營銷革命》,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年版,P48。

袁靖華/著,《電視節目模式創意》,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年版,2013年第2次印刷,P89。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
      表  情:
      评论内容:
      点击我更换图片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