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来到了中国,回到了“家” ——中国电建海投公司6名“洋劳模”的北京之旅 李胜会 耿兴强 刘向晨 “不到长城非好汉”,爬上长城的外籍员工给自己点赞。 “洋劳模”对北京烤鸭非常感兴趣,纷纷拿起手机拍照。 三月的北京,玉兰初绽,春意渐浓。在壮观的天安门
天马微电子 浙江福利彩票 中国远程与继续教育网 会说话的汤姆猫4 云游戏 灵龟之家 ps2游戏下载 新浪手游助手 |
对于许多外籍员工来说,语言是交流的桥梁,学习掌握中文就可以促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对中国电建的认同,让他们从中国迷成为了中国通。 法扎勒·拉希姆觉得公司为其提供的发展机遇和平台,直接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凭借努力和付出,他先后3次被公司加薪,成为当地“金领”,并被评为“海投之星”。在卡西姆,不仅有法扎勒·拉希姆,还有“洋厨子”卡拉布、老司机侯赛因……很多人在这里华丽转身,成就励志人生。 3月6日至9日,这群“洋劳模”来到中国、来到北京,回到“家里”,接受最隆重的礼遇和表彰。 李胜会 耿兴强 刘向晨 “和中国同事一起奋斗,是件幸福的事” “家的温暖迎面而来” 柬埔寨女孩NuonSovatey毕业于柬埔寨皇家大学,她有出色的英文和柬文听说读写能力。她利用其熟知柬埔寨政策、信息等优势,为维护甘再项目公司与EDC(柬埔寨国家电力公司)的关系和电力营销、防洪度汛等工作作出积极贡献。 志同者,不以山海为远。南欧江流域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本蓬·格萨达萨曾长期在老挝国家电力公司工作,参与过多个水电站项目的协调工作。他说,中老两国山水相连,把老挝建成东南亚蓄电池是老挝的国家战略,这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谋而合。 舒婉婷说,来北京不光是为了接受表彰,还要学知识。站在电建海投公司的荣誉室,她说:“目前,公司已在老挝、柬埔寨、尼泊尔、巴基斯坦、中国香港等10多个国家(地区)设有30家不同层级的公司,共有7个投产项目、3个在建项目、10多个前期项目,在建及运营电力项目总装机超过300万千瓦。现在,我对公司‘海纳百川,投创未来’的企业理念,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 从只需穿着T恤的巴基斯坦来到春寒料峭的北京,法扎勒·拉希姆却一点都没感觉到寒冷,因为中国同事的贴心服务细致入微。“公司对我们如同家人般温暖!”法扎勒·拉希姆笑着说道。 在此背景下,中国电建投资开发的南欧江梯级水电站,成为中资企业首个海外全流域整体投资开发的BOT项目。电建海投公司量身定制的“一库七站”设计方案,可减少将近一半的淹没区域,以最少的移民搬迁、最少的耕地和林地淹没损失,统一调配七级水能资源进行发电,南欧江的发电能力也将不受流域的丰枯季节影响,这一切都闪烁着电建人的睿智和担当。 20多年前,希苏巴曾在中国留学。20多年后,再次来到中国,看到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很震撼。“在尼泊尔,很多人看到中国电建人不舍昼夜地勤奋工作,都不甚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努力?中国为什么发展这么快?我知道,那是因为他们在海外投资建设过程中,肩负着把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资金和中国设备带给我们的重任。”希苏巴感慨地说。 其实,这种温暖从法扎勒·拉希姆2015年到卡西姆港燃煤电站工作就已深切感受到。在项目营地,公司为巴籍员工单独安排了宿舍,配备了空调、洗衣机等家电,并在现场增设祈祷休息室。每到开斋节、古尔邦节等传统节日,公司不仅会安排巴籍员工休假,还会发放过节费。 作为中国电建投资建设的“中巴经济走廊”首个落地能源项目,卡西姆港燃煤电站在项目施工高峰,巴籍员工多达3000名,这直接让3000多个巴基斯坦家庭过上了稳定的生活。同时,项目还间接带动当地材料供应、设备运输、法律咨询、财务审计等行业,让上万名人员就业,很大程度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两台机组的陆续投产发电,电建海投公司又从巴基斯坦招聘的16000名大学毕业生中,选出100人前往中国同类型发电厂学习深造半年,学成回国后将直接进入电厂工作,成为巴基斯坦国内发电机组运行的“火种”。
来到了中国,回到了“家” “我刚进甘再水电站工作时,一句中文都不会说,但我太爱这个集体和大家庭了,所以我必须学好中文。”于是,她上班跟中国同事学,业余时间参加中文培训班,中文水平突飞猛进。现在她已成为项目公司每月一期“中文沙龙”的版主,她也给自己起了个很文雅的中国名字“舒婉婷”。 “洋劳模”对北京烤鸭非常感兴趣,纷纷拿起手机拍照。 “不光移得出,还得稳得住,更要能致富。”艾力克介绍,公司为移民新村修建了学校、医务室、村公所、市场,为满足移民的宗教活动,还专门修建了寺庙和焚化台。为让移民致富,公司启动“生计恢复”工程,修建12公里机耕路,并与昌胜达咖啡公司合作,教导村民科学种植咖啡。 “‘一带一路’建设是伟大的事业,作为见证者和参与者,我想和中国同事一起奋斗下去!”本蓬·格萨达萨坚定地说道。 ——中国电建海投公司6名“洋劳模”的北京之旅 “回到工作岗位,我们会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干出成绩和业绩,争取再‘回家’看看!”6名外籍员工异口同声地说道,这是他们共同的心愿。 三月的北京,玉兰初绽,春意渐浓。在壮观的天安门广场、雄伟的居庸关长城、热闹的王府井大街,巴基斯坦青年法扎勒·拉希姆和来自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尼泊尔、老挝的5名“小伙伴”,一步一停,感受着北京的历史沉淀和现代气息。 对于中国电建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今年刚满30岁的艾力克最有发言权。他曾是老挝一家酒店的服务员,收入微薄,家庭贫困,但凭借精通老、中、英三种语言的优势,来到南欧江二级电站工作,自己和家庭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仅换了房,买了车,还迎来了第二个孩子。艾力克的家就在二级电站附近的哈克村,三年前他和库区的村民从村里低矮简陋的棚房,一起搬进了宽敞明亮的移民新村。 “对家里的事,要做到门儿清” 更让艾力克感动的是,2016年公司又从水电站所在的多个移民村,选出首批6名老挝学生,资助他们前往武汉大学深造。“希望他们早日学成回国,为中老友谊再添新彩。”艾力克说。 这次北京之行,蓝梅珍又学会了一句北京话叫“门儿清”。“作为中国电建的一员,对家里的事就要做到‘门儿清’”。蓝梅珍说。 “不到长城非好汉”,爬上长城的外籍员工给自己点赞。 53岁的希苏巴来自尼泊尔,他打趣道:“用中国人的话说,我已过知天命的年纪,现在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在中国电建工作到退休。”
电建海投公司董事长盛玉明介绍,公司在践行“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始终坚持和推行“本土化战略”和“差异化管理”。“越来越多的外籍员工加入进来,和中国员工一起成长,在海外项目的管理、服务和基层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因此培养了一大批国际化人才,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在北京,像这样的外国友人旅游团队并不少见,但他们又有些与众不同。这是一群有着浓厚中国情结的外国人,他们都在中国电建集团旗下的电建海投公司工作。在中国电建积极践行“走出去”,特别是“一带一路”的倡议过程中,他们加入电建海投公司,从事项目运营管理、商务谈判、对外联络等工作,有着出色的业绩和突出的贡献。 来自印尼的TiaraMarliani,今年只有25岁,是此次受表彰年龄最小的外籍员工,她有一个好听的中国名字———蓝梅珍。作为印尼代表处的秘书,蓝梅珍说起中国电建如数家珍:“中国电建目前在全球120个国家执行2586个项目合同,在‘一带一路’沿线42个国家执行1499个项目合同……” (责任编辑:admin)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