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只怕有人还想独享呢 吴之如 画 “分享冰箱”互惠互助使社会更温暖 忠言(公务员) “分享冰箱”作为一种新兴的公益项目,既给爱心商家和群体提供了奉献爱心的平台,也给有困难的群众提供了寻求帮助的途径,是一种可持续的爱心模式,符合节约型社会的发展要求
天津大悦城坠楼 踩踏文章 女澡堂里的男搓澡工 私人情侣电影院 雌伏 老外相助昏迷男子 英核潜艇老旧不堪 |
只怕有人还想独享呢 吴之如 画 “分享冰箱”互惠互助使社会更温暖忠言(公务员) “分享冰箱”作为一种新兴的公益项目,既给爱心商家和群体提供了奉献爱心的平台,也给有困难的群众提供了寻求帮助的途径,是一种可持续的爱心模式,符合节约型社会的发展要求,值得推广。 “分享冰箱”在上海、泉州等地推出后,便不约而同地出现了食物供不应求的现象。“分享冰箱”的社会效益,又一次印证抚慰伤痛、救济困顿是许多普通人最朴素的心愿,它让人感动,令人振奋。正如哲人所言:“爱心,它的最高境界是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每个细节,使之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的常态。”细微善行的汇聚,有着温暖整个社会的力量。 “分享冰箱”的背后,彰显的是乐善好施的美德。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中华民族一直崇尚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守望相助的慈善精神。大力弘扬这种博爱精神,有助于推动和谐社会、幸福家园的构建。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尤其需要大力弘扬乐善好施的美德。“分享冰箱”作为一种新慈善理念的确立、一种新运作模式的探索,给慈善事业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激活了那些蕴含于普通人身上的慈善之力,也关照了贫困者的体面与尊严,是一件“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好事。 透过“分享冰箱”这面镜子,我们还可以观察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互惠互助、患难扶持,是社会倡导的时代新风。人人参与慈善公益活动,既体现了人类最高尚的品质、最美好的情操,又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一座城市的文明,不在于楼宇有多高、广场有多大、马路有多宽,而在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是否和谐。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变革时期,物欲观充斥和世俗风盛行成为一种社会病,它所导致的世风日下与道德沦丧充斥满目、不绝于耳。每当有好人“现身”,有温暖“升温”时,那些“最美感动”,总是特别容易让人感怀,进而期望社会正能量能更足,能更温暖人心。一滴水能映射太阳的光辉,无数颗爱心便能温暖世界。“分享冰箱”不仅打造了一个分享爱心和温暖的公益平台,传递了社会正能量,还倡导了节约理念,避免了“舌尖上的浪费”,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了社会成本,更加“接地气”。 “分享冰箱”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微小但可喜的起步。这一新事物落地过程中,难免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会有一个适应、调整、改进的过程,我们应该多一些耐心,呵护其不断成长壮大;而要让这份爱心走得更远,还需要人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戒除占便宜的心理。只要趋利避害,“分享冰箱”就能发挥应有的效力,我们的社会也一定会更加温暖与和谐。 “分享冰箱”概念美好问题不少 李耀斗(企业干部) 个人、企业将多余的食物分享给他人,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又能杜绝食物浪费,这个被称作“分享冰箱”的做法日前在上海普陀长寿社区试水。而数天前,泉州首个“分享冰箱”也紧跟着面世。有人对“分享冰箱”的期待值很高,但笔者认为,“分享冰箱”只不过是概念炒作,不会走多远。 首先,互惠互助的初衷难以实现。“分享冰箱”的推出,初衷是从节约食品和食材资源的目的出发,个人和企业将多余的食物分享给他人,既互惠互助,又减少和避免浪费。有主办者强调,“分享冰箱”是分享,不是施舍。可仔细想来,目前我们还没有富裕到家家户户都有剩余食材的地步,购买食品和食材基本上都可丁可卯,还有什么可进行“物物交换”的?即便是有亲朋送礼,藏货大“撞脸”,也基本上可以让对门或楼上楼下消化,互通有无何必舍近求远!再说了,互惠互助也都讲究个基本对等,没有捐献或者捐献很少,怎么好意思来享用别人的东西啊。 其次,“分享冰箱”不如搞成纯公益模式。“分享冰箱”其实是国外“食品银行”的一个变种。“食品银行”在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是比较通行的做法,就是通过公益组织的有效运作,将商家乃至私人富余的食品,经捐赠的流转,免费提供给穷人食用。“食品银行”模式能够帮助解决贫困家庭的经济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为社会底层托底的作用,并且还少了“互惠互助”的许多尴尬,何乐而不为呢? 再次,“分享冰箱”模式容易培养不劳而获的懒惰思维和行为。推出“分享冰箱”,会使有些不需要帮助的人把这些东西拿到市场上低价销售,也会有一些懒汉天天从“分享冰箱”里攫取“白食”。据媒体报道,上海和泉州的“分享冰箱”试水双双遭遇尴尬——在短期运营之后,上海普陀长寿社区的一家饭店和居民小区的两台“分享冰箱”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有时候刚放进去的食物在10分钟内就被扫荡一空,甚至出现了一人多拿、有人想全打包走、一家人一起来拿的现象。泉州也不例外,“分享冰箱”启用第一天,就大爆新闻,当天的存放食物不多会儿全都被领光了。店老板在关店前又存放一盒食物,一早发现也没了。在公民整体文明素质亟待提高的当下,“分享冰箱”储藏的不一定都是正能量。 即便是大家都推崇的公益模式“分享主义”,也需要政府、企业商家、公益组织之间的互补与合作,还需要建立健全精细化、规范化的运作机制。今年年初才在泉州、石狮出现的捐献衣物“爱心墙”,如今要么成了旧物回收站,要么在一夜之间消失。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分享冰箱”概念虽然美好,但原本就有点像“水中月,镜中花”,遭遇尴尬和“水土不服”当在情理之中。“分享冰箱”别说大力推广,就是能够走多远也值得怀疑。 “分享冰箱”倡导节约理念 杜杨楠(媒体人) “分享冰箱”的提出和存在,不仅是呼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传递温暖、分享爱心,更是倡导人们要心存节约理念,过低碳生活,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资源的开发和消耗,让有限的物质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样是当今社会需要倡导的美德。如何更好地造福子孙后代,需要我们坚定地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离不开每一位公民的积极参与。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生存的基础,更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多数人已经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但物质条件的丰富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肆意地铺张浪费。与此同时,我们对于能源和资源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多、依赖日益增强,更要懂得珍惜和节约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正是看到了许多人对资源浪费的熟视无睹和无动于衷,全世界都在热切关注和竭力倡导节约的生活方式。例如,刚过去的10月16日就是第36个世界粮食日,还有诸如“亚洲熄灯日”、“地球一小时”、“世界勤俭日”等的设立,都是在向我们传递节约的理念,也让更多人意识到了节约的重要性。例如,餐厅的“光盘行动”、生鲜超市闭店前的“特价折扣食品”等,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食物的浪费。对于家庭而言,通过“分享冰箱”这样的途径,既节约了粮食,又把食物提供给了需要帮助的人。归根结底,都是本着一种健康环保的生活理念,让节约成为习惯。 (责任编辑:admin)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