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2年以来,每逢大促,京东、易迅、苏宁、国美之间如同火药桶爆炸,阿里一直在战场外扮演着一个安静的观望者。可是2015年以来,阿里也逐渐卷入了战争,当一个个垂直品类的品类杀手都被京东超越,京东面前的对手就
www.tc165.cn 消灭灵岩巨人 小刚很擅长球类运动 小混混玩转网游 小金库打码平台 小野谷実穂 小雨伞踢出恢复模式 小钟前女友 小咪投票网 |
2012年以来,每逢大促,京东、易迅、苏宁、国美之间如同火药桶爆炸,阿里一直在战场外扮演着一个安静的观望者。可是2015年以来,阿里也逐渐卷入了战争,当一个个垂直品类的品类杀手都被京东超越,京东面前的对手就只剩下一个:阿里。2015年以来,自消费品大战开打,阿里再也无法"光荣孤立",也卷入了无休无止的价格战和口水战中。
2014年,竞争白热化,1号店在其覆盖的主要区域: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做了大量的市场投放和促销,城市的地铁站、公交站牌上贴满了姚晨张弓搭箭的促销广告。有业内人士披露,2014年1号店的市场营销费用不低于10亿元,可是"高于行业平均值的市场投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2014年全年1号店的交易额不会超过200亿,没有完成250亿的目标,且仍然亏损".相比之下,京东2014年交易总额达到2602亿。"消费品的某些品类是硬性亏损,比如水、卷纸,但是长远来看,京东可以用这些东西引流,靠其他高客单品类赚钱,1号店只做消费品,很难跟京东打价格战。"业内人士如是说。 在外界猜测中的惊人压力,刘强东不以为然。夏天,京东股价跌幅最大的时候,一向自诩"不擅长主动对外沟通"的刘强东,罕见地出现在央视节目中,对着竞争对手放了很多猛料和狠话:"只要有足够的时间,终有一天我们会超过阿里。"8月,京东公布2016年Q2财报,经营利润为3.615亿元人民币,开始盈利。秋天,京东股价止跌,稳定在26美元/股,市值重新稳定在350亿美元上下。 "必须的啊!GMV、收入、利润……都有。"京东商城服饰家居事业部总裁辛利军笑起来,没有正面回答增长率和目标交易额。临近双十一,服饰家居本是天猫的核心品类,目前已在京东的SKU(库存量单位)占比超过五成,于京东,是必打之战。辛利军每天都要约谈不同类目的负责人,经常工作到深夜。 一家12年才开始盈利的公司,创始人始终如此自信,他们有什么底气和秘笈? 2015年8月,苏宁站队阿里,退出了电商平台之争。2014年3月,腾讯放弃电商,入股京东。2013年,同样经过一轮并购整合,业界认为四大电商平台已经形成:阿里、京东、腾讯、苏宁。短短两年之后,四大平台重新排列组合为双寡头格局:阿里+苏宁VS腾讯+京东。 电商的成本主要就在用户获取和采购、仓储配送,京东财报显示,截至2015年3月,年度活跃用户数为1.052亿;截至2015年1月,1号店的注册用户是9000万,年度活跃用户数不超过5000万。同一个SKU,京东的采购价格低于1号店、销售返点则高于1号店。同时,京东自建物流,据推测平均客单价是500-1000元,客单价越高,每一单的物流成本就越低,1号店的平均客单价只有100-200元,一个订单中物流成本就要占到20%,每一单都亏损。在仓储方面,1号店自营有300万SKU,全国布局仅在华东和华南。京东则拥有250万平方米的仓库。何况,京东在2014年上市,融资成本也是1号店不能比的。从零售的成本和效率去对比,两者高下立现。 2016年8月11日,阿里CFO武卫说:"拿天猫超市业务来说,竞争对手说将在商超领域投资10亿元人民币,而我们愿意投资他们数倍的金额。" 在图书之后,2012年起,京东大举发力消费品。消费品并不好做,其特点就在于消费的即时性,渠道非常分散,线下的消费品渠道很强,这和京东早年面临的格局完全不同。京东起步时,国美苏宁已经完成了线下渠道的聚合,刘强东只要打败国美苏宁,即得天下,但消费品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同时,消费品SKU多,客单价低,仓储物流成本高,订单越多亏损越大。但是,消费品是高频消费,复购率高,用户粘性好,具备引流功能。
上午9点半,《中国企业家》记者走进刘强东那间超过200平米的办公室,和过去十年的每一个早晨一样,刘强东已经开完早会了。 "线上买什么?就是买人,买客户。1号店的主要资源是拥有一批长三角的死忠客户,对他们有很强的影响力。"电商行业资深专家黄若认为,京东收购1号店是一招好棋。其次,1号店在华东——也就是阿里的大本营,市场占有率超过30%.80%以上的用户是女性用户,800万SKU中绝大部分是消费品和食品,其自营采销的基因也和京东完全贴合。 2016年6月,就在京东亦庄总部灯火彻夜长明、各个条线的员工熬夜加班准备京东店庆"6.18"之时,京东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却接近冰点。"6.18"的前一天,京东股价勉强守住20美元/股,报收于20.13美元/股,比起2015年6月份京东创下的38美元/股历史高位(京东市值最高时超过500亿美元),股价几近"腰斩". 「 双十一,又是一场血战 」 京东生鲜事业部总裁王笑松认为京东可以改变生鲜品类的效率 最终,1号店的结局正如刘强东当年的预言:2016年6月21日,京东宣布与沃尔玛达成一系列深度战略合作,沃尔玛获得京东5%的股权。京东则获得了1号商城的主要资产,拥有包括"1号店"的品牌、网站、APP等所有资产。对此,刘强东回忆道:"我去美国跟两个主要的负责人吃一顿午饭,合作就谈成了……" 难以回避的是,京东在很长一个时期内都是公认的仅次于BAT的小巨头,已上市的科技公司里,市值超过京东的只有BAT.高处不胜寒,刘强东面对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和质疑,比如股价,比如盈利,比如高管离职。 双十一,流量飙升到平时的好几倍,服饰企业的痛点就是库存管理,还有比平时高好几倍的退换货。某女装企业的电商负责人告诉《中国企业家》,2015年双十一,他们超卖了2000万的货,用户拍下付款之后发现库存无法调用,最后全部退款。 主要投资亚太证券市场的新加坡毕盛资管(APS Asset Management)高级分析师Sid Choraria,在职业投资者社交网站SumZero上,针对京东发表了一篇长达50页的分析文章,称其股价被"极度高估"(wildly overpriced)。京东赖以起家的自营电商的商业模式、京东股权投资的表现、管理团队任期……公司的方方面面都遭到了华尔街的质疑。国内的媒体很快闻风而动,大量文章质问:"京东什么时候盈利?" "送鲜牛奶,80年代都能送到县城了,保质期也只有三天,那个时候没有冰箱都可以做到。决策不可以违背常识,30年前最传统的方式都做到了,京东没有理由做不到。"只要是刘强东想做的事情,他永远觉得办法比困难多10倍,他一声令下,专供牛奶使用的仓库和配送体系很快建成了,京东就是以这样不计成本的姿态杀入了这个品类。2015年,京东的进口牛奶销量已经是全网第一。 无论如何,这家中国最大的自营电商,和目前全球最大的电商公司亚马逊一样,都以自营模式起家——从零售行业的成本和效率上看,平台模式更像集贸市场,只是零售的初级形态,自营模式优于平台模式。京东顶着"中国亚马逊"的炫目概念在美国上市,一直被市场寄予厚望。但是,亏损了20年的亚马逊的盈利逐年增长;阿里巴巴2016财年的GMV(成交总额)突破3万亿,更在9月底凭借2664亿美元市值登顶亚洲第一;京东却仍然在"战略性亏损",这足以引发市场对其商业模式和公司治理的质疑。 2016年8月16日,天猫超市总经理江畔笑言:"京东想做线上商超,得先把‘超市’两字的含义弄清楚才行。" 从2008年的新蛋,到2010年的当当、2012年的苏宁、2015年的1号店……在一次次的战争中,京东从高客单价的3C数码起家,逐一入侵各垂直品类,乃至击退"品类杀手"公司。京东也从最初3C数码品类的品类杀手,转型成为综合购物平台。 天猫怎么慢了?它不控货,不控制库存、没有定价权,大促很难施展。首先,商家自己决定货物入库数量,入库太多卖不掉就压货,入库少了,大促来了又担心断货。其次,仓储物流短板,天猫超市开始只能做京沪,因为天猫超市的11个仓库中,只有京沪的仓库比较完备,其他城市的仓库面积和电子化还都跟不上。而且,天猫超市没有定价权,还收取20%以上的扣点,促销只能靠阿里给钱补贴,毛利太低的商品一般也都不参与。定价权还在品牌手里,各家的预算投放都只想着给自己引流,"自扫门前雪". 中国电商市场的马太效应之强,远远超过美国。中国2015年在线零售总额4万亿,阿里一家就有3万亿,占了70%以上市场份额,聚合流量的能力相当恐怖,唯品会、聚美优品、当当、1号店、亚马逊中国等垂直品类的大公司,加起来的份额在10%左右,剩下的数万家电商,连10%的市场份额都占不到。唯一能和阿里抗衡的,只有京东,它的交易总额是4627亿,有超过10%的市场份额。 2016年夏天,天猫首先宣布了"双20亿"计划,20亿补贴于消费者,另外20亿投入作为升级物流、供应链和商品结构,但是并没有发起什么实质性战役。 首先掀起战火的是1号店,8月9日,1号店率先在上海发起为期3个月、投入10亿元的大促,3周后,京东超市在北京开始助攻。而天猫超市在喊话"双20亿"进攻之后,50天之后才拿出了促销方案:"9月1日起连续9天,在京沪两地进行订单价对折。11日加码1天,活动扩展至11个城市。" "我就住在公司。"刘强东说。创业18年,刘强东习惯了以身作则:"所有人都可以迟到早退,唯独你不行,永远不行。你如果下午1点钟上班的话,兄弟们肯定是下午三四点才上班。"临近电商人又爱又恨的"双十一",他直言,忙得已经不再吃清水煮白菜的"减肥餐",恢复了正常饮食。 "我们的现金流一直很健康,每年的现金流都是正的。作为正常运营的企业来讲,现金流比净利润重要得多,有净利润的企业有可能会死掉倒闭,但有现金流的企业不会死。"刘强东说。 (责任编辑:admin)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