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視文化類綜藝節目要取得良好傳播效果,核心在於通過將價值觀融入具象化的電視話語中,營造“想象的共同體”空間。但在文化符號的實際傳播過程中,受眾將文化符號進行“再抽象”,提取節目所傳達的精神內核。也就
盐城师范学院阳光网 进击的巨人第一季 do you know 神华股票 张清华 www.33hhh.com 英美大炮战 唯一歌词 |
電視文化類綜藝節目要取得良好傳播效果,核心在於通過將價值觀融入具象化的電視話語中,營造“想象的共同體”空間。但在文化符號的實際傳播過程中,受眾將文化符號進行“再抽象”,提取節目所傳達的精神內核。也就是說,認同構建的結果不是具體文化概念和符號本身的傳播,而是其所指,即符號意義的接收,認同的價值連通經歷了從抽象—具象—再抽象的過程,從而實現最終的傳播目的。如旨在喚起公眾對傳統技藝的關注、對匠心的敬畏與傳承的文化公益節目《百心百匠》,通過邀請明星一對一拜訪耄耋匠人、學習傳統技藝,將“匠心”“精神傳承”等價值觀具象化為“拜師禮”、手工藝品及其制作過程、高度紀實的生活體驗等傳播符號,再通過明星的感悟分享、經驗講述等將價值觀進行提取與“再抽象”﹔以“普通人用質朴的演講點燃生活正能量”為節目宗旨的《我是演說家》,同《朗讀者》《見字如面》等文化類節目一樣,在把握宏觀主題的前提下通過講述生命故事和個人經歷,挖掘出具象表達背后的抽象情感內涵﹔《漢字風雲會》等競賽類節目則以標志性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為主線,通過環節設置、題目問答、嘉賓互動等各個話語元素的配合,使受眾在感受漢字之美的同時關注到文化傳承的宏觀意旨。 對價值觀從抽象—具象—再抽象的實現過程,建立了受眾的國家認同感,其作用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故事講述及情境設置喚起受眾的“代入感”,將他人作為標准觀照自身,“鏡中我”機制發揮作用,從而使電視話語的價值觀引導作用被接收,認同感增強﹔其次,親民化的話語與敘事使人人都能聽得懂、人人都能參與其中,具象化、生動而鮮活的話語更易被理解、被傳播、被接收,節目中嘉賓、主人公生活化的演繹營造出平等、和諧的傳受氛圍,意義連通更為持久,從而使價值觀的傳播更易取得良好的效果﹔最后,借助網絡媒體,受眾可分享對節目的話語、價值評價,具象話語元素及其價值共享引發了群體共情,在這一層面上,受眾之間的身份亦是平等的,個體的歸屬意識、凝聚意識由此增強,為國家認同感的最終實現奠定基礎。 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實現國家認同的話語建構策略 “講好中國故事”,電視媒體任重道遠。文化類綜藝節目是將中國文化的傳承性與民族精神的時代性相結合的重要形式,並以其文化內涵的豐富性、表現形式的創新性與獨特性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因此,關注文化類綜藝節目的電視話語建構應成為媒體及學界關注的議題。對此,本文提出一些建議: 首先,面對當前及未來網絡流量的巨大沖擊,電視媒體應加強相關技術研發,增強有限空間中傳播技術的感染力、表現力﹔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立足中國文化、中國國情,尋找精准的切入點和獨具特色的題材,特別是注重原創性,既要遵循傳播規律,也要凸顯異於常態的主流價值,並運用恰當的技術手段和策劃方案拓展受眾想象。 其次,文化綜藝的文本建構方面,根植於傳統文化的內核,創新表現策略,力求使節目各個環節、場景設計、人物演繹、劇情編排等各話語元素緊密配合,並提高文化專業性,瞄准重點傳播符號進行深度聚焦,把握其背后的文化內涵,既營造氛圍,又突出重點,使受眾在價值感染中留下深刻印象,實現寓教於樂的目的。 再次,文化類綜藝節目的話語建構應當把握價值宗旨,將抽象價值與具象傳播符號有機融合起來,即運用符號制造與受眾自身的價值關聯,尊重受眾的主體地位及其自主選擇性和獨立性,把關注點放在受眾的文化需求及審美期待上,以培養出真正的文化觀眾,構建觀眾與文化綜藝節目相輔相成的良性發展態勢,使受眾在“自我感悟”“自我成長”和群體共情中形成國家認同感,推動文化綜藝節目的長線發展。 最后,針對海外華人華僑以及年輕受眾群體,文化綜藝節目亦當給予關注,尋找恰當的切入點,在故事中進行愛國主義、家國情懷等價值觀的引導。同時,將視野拓展至海外受眾群,通過文化綜藝這一軟性傳播形式將“命運共同體”理念融入價值觀引導,堅定文化自信、強調人文情懷的同時,運用海外受眾樂於接受的方式、易於理解的語言擴大“朋友圈”,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作者龐慧敏系山西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博士﹔張倩系山西大學新聞學院研究生) 注釋: ①賀金瑞、燕繼榮:《論從民族認同到國家認同》,《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 年第3期。 ②杜贊奇:《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現代史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頁。 ③崔新建:《文化認同及其根源》,《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 ④⑨邢彥輝:《電視儀式傳播與國家認同研究》,武漢大學2013年博士學位論文。 ⑤戴維·莫利、凱文·羅賓斯:《認同的空間——全球媒介、電子世界景觀與文化邊界》,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97 98頁。 ⑥金玉萍:《媒介中的國家認同建構——以春節聯歡晚會為例》,《理論界》2010年第1期。 ⑦凱斯·桑斯坦:《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3年版,第67頁。 ⑧范紅:《新聞話語的編碼和霸權的形成》,《現代傳播》2004年第2期。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责任编辑:admin)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