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沪上两台“分享冰箱” 两种不同命运---一台自由取食,多拿的未必是最需要人群两台“分享冰箱”,两种不同命运 上海有两个颇有名的分享冰箱。谭俊说:“来得比较
牛莉老公 东北聚龙堂 东风之眠 东京灰姑娘国语 东张中学教务处 洞悉达库鲁的秘密 斗波门 杜兵猎犬 杜达雄2013已碎 段丽阳博客 |
两个冰箱距离2公里之隔,在去年10月先后向百姓开放,但命运却不尽相同。 如何让食物抵达最需要的人群,分享冰箱的困惑到底有无解法? 位于西康路和长寿路路口一家名叫“兜约”的饭店门口,记者看到了这个被媒体报道曾引发老百姓“哄抢”的分享冰箱。每天,周边的居民都会过来投放一些独立包装的食物和饮料,而中午11时和下午4时半,则是饭店的固定投放时间,除了当日的菜品,每天还会投放32包牛奶,20盒桶装方便面。 “来取食物的基本上都是小区里的老人,小区里经常碰面也都熟悉,很多人来领过几次就不好意思再来了。而有些外区的居民,则多是抱着好奇心过来的。”志愿者说。 下午4时半,位于普雄小区的“长寿社区食物银行”距离关门时间还有半小时。分享冰箱里,还有7盒玉米片静静地躺着。 然而分享冰箱开出来以后,谭俊遇到了很多问题。“来拿食物的人中,最多的是社区低保户和老人,他们会在附近‘蹲守’,一到点儿就来拿食物。”谭俊告诉记者,有一次,店里煮了一锅土豆牛腩,这个菜特别吃香,一放出去就被老太太们抢光了。店里有个上海小伙子,不停地劝他们一人拿一盒,但他们就是不听,小伙子最后急了说:“你们这样真是伤透了我的心啊,让我们这些年轻后辈怎么想啊?” 自由取食反遭“哄抢” 早上8时开门时,志愿者往冰箱里投放了13盒玉米片和20盒牛肉干。一天下来,牛肉干已经取完了,玉米片还剩一些。一本食物领取登记本,按顺序列明了来取食物的居民的姓名、精确到门牌号的地址、电话号码和所取食物。 对于分享冰箱的做法是否可持续,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教授陈宪指出,关键在于如何识别需要帮助的人群。“城市里每天人来人往,免费食物面向所有人,相当于对象无穷大,几乎没有办法识别,只能靠人们自觉。”在社会还没发展到发达阶段时推行“不设限”的分享冰箱,恐怕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景。 陈宪指出,可以借鉴香港有些慈善机构的做法,他们会定期让穷人来领食物,但这些食物不是完全免费,而是要收取一点点费用。“这在经济学上相当于设置一个小小的门槛。如果完全免费就会造成浪费,就算不迫切需要的人也会来领食物;但如果需要花钱,不是真正需要吃这个食物的人,就不会花钱来换这样一份食物。” 说话间,一名店员把一盘红烧肉分装在三个保鲜盒里,放进了分享冰箱。5分钟以后,一位老太太过来,利索地拿了两盒就离开了。又过了几分钟,一个穿着工装、背书包的中年男人过来,打开冰箱瞧了瞧,拿走了几包饼干。 管理完善却受“冷遇” 它们一个设在居民区里,由小区志愿者管理,投放由专业社会组织募集而来并经过检验的包装食品;另一个设在饭店,由店员业余时间投放和看管,食物来源是饭店的当天菜品和附近居民自由投放的包装食物。 随着来拿食物的人越来越多,饭店开始采取多次投放的方式。“两盒或三盒地往外放就不至于一下子拿完。”店长谭俊告诉记者。 谭俊说:“来得比较多的是本地的老人家,他们到点就来拿;背书包的是附近工地的工人。” 普雄小区八号楼当了30年楼组长的李阿姨告诉记者,老小区有一些老年人生活困难,免费食物能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但她也提出,如果天天过来拿,老人家拉不下面子。“毕竟是免费的食物,还要实名登记。” 谭俊说,一个冰箱其实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些人的素养。 那么无需登记,无人限制取食呢,则会出现饭店那样的情况:拿得最多的往往不是最需要的人群。为了解决这个困惑,如今兜约饭店开始和长寿路街道、“绿洲公益”达成合作,每天街道都会派一位志愿者过来专门管理分享冰箱,劝导人们不要多拿。如果看到流浪汉,就主动帮忙取食物。 当初在饭店门口设一个分享冰箱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帮助周边的流浪汉和起早摸黑的环卫工人。“长寿公园附近有很多流浪者,他们没有家,拖家带口睡在天桥下、车站边、银行里。”谭俊告诉记者,在他们饭店也有很多外来的年轻人,因此有同理心。
上海有两个颇有名的分享冰箱。 小小一个冰箱,面向的是周边普雄、谈家渡和武一,共3个居民区上万户人家。分享冰箱的食品来自周边的超市,由社会组织“绿洲公益”负责募集和质量审核。食物的安全性有保障,而且日常也有志愿者看管维护。 两个冰箱遭遇不同,困惑却是相同的。 “冰箱们”的困惑如何解 (责任编辑:admin)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