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专栏作家薛洪言金融与场景的融合仍在加速,可只有平衡三方利益,这事才靠谱可行,否则,一个雷接一个雷,没有尽头。这一次,金融服务费被视作套路贷的帮凶,
see you 孤岛惊魂三角洲秘籍 异界少女召唤术 fake love she's gone 火柴人前线 柯震东女友黄庆宜 横行霸道4 永丰 |
文/专栏作家 薛洪言 金融与场景的融合仍在加速,可只有平衡三方利益,这事才靠谱可行,否则,一个雷接一个雷,没有尽头。这一次,金融服务费被视作套路贷的帮凶,千夫所指;下一次,消费贷款会不会被视作“鬼苹果”,人人敬而远之呢? 西安奔驰女车主维权事件,作为新闻热点,已经过去了;作为消费金融行业事件,才刚刚开始。群情激昂、热情耗尽后,遗留了很多未解问题,如: 购车场景中金融服务费,为何没有被取缔? 退还金融服务费,为何最后只是个案? 消费金融屡陷“套路”风波,有没有深层次原因? 消费金融信誉受损,有没有补救之策? …… 个案不可怕,可怕的是个案背后彼此关联。一些问题不深究,更大的危机还会袭来。 周瑜打黄盖 风起于青萍之末。 在维权事件中,奔驰女车主不断质问,所有贷款手续都是自己跑的,4S店有什么脸收金融服务费? 很多网友拿自己的经历附和,即便4S店帮忙办理贷款手续,就那点工作量,凭什么收费1.5万元? 推而广之,让我们忿忿不平的例子还有很多。 比如房地产中介,不就在住房买卖过程中出了点力吗,凭什么收费大几万? 又或者,中介业务员小王不过带着租客去房间转了一圈,凭什么要收一个月的房租作为回报? 更甚者,明星们不过在镜头面前摆几个Pose,代言费为何动辄上百万? 这些问题,涉及最基础的一条经济学问题,即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 经济学认为,一样东西的价格,不是由价值决定的,是由供给和需求的相对关系——稀缺性决定的。 空气和水,对生命的价值最大,却是免费的;钻石有什么用呢,竟然贵得离谱。空气和水无处不在,接近无限供给;钻石的供给太少,所以很贵。 站在经济学角度看,不提供服务却收金融服务费,为何能成为4S店的购车潜规则呢? 因为在4S店获取的贷款足够便宜,加上高额服务费,依旧“不吃亏”,理性的购车人愿意买单。 以涉事的奔驰汽车金融服务为例,贷款期限24个月,年利率只有3.99%。女车主购车款63.38万元,首付三成,贷款本金44.366万元,两年利息成本共计1.87万元。 即便加上所谓的金融服务费12575元,合计贷款成本3.1万元,折合年利率6.6%,与市场同类产品比,还是很诱人。 来看看市场一般收费水平。据易鑫集团年报披露,2018年汽车融资租赁平均收益率为11.7%,近三年来基本持平。 为了促进汽车销售,汽车金融公司贴息甚至零费率做贷款,定价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即便叠加4S店的不合理收费,综合成本依然有很大的市场竞争力,甚至低于信托产品理财收益率。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以6.6%的综合成本贷款买车,用省下来的购车款买入8%的信托理财,每年赚1.4%的利差,何乐而不为? 所以,很多人明明有能力支付全款,明明知道4S店的收费有猫腻,对4S店销售人员抛过来的分期购车橄榄枝,依然不会拒绝。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是4S店敢于乱收费的底气。 不过,这是经济账,不是法律账。 别让维权烂尾 从消费者保护的角度,只要乱收费(收费标准不透明或强制捆绑收费),就是违规行为,经济学层面的合理性,不能作为法律层面免责的理由。 不过,在支持购车人后续维权上,市场监督机构显得理性克制,并未趁着舆论热度来个一刀切。 女车主很快与4S店和解,其他奔驰车主要求同样的主张时,却遭到拒绝。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官方投诉热线最新反馈是:“您有当时购买的相关票据,可以来电投诉,我们会进行登记,但具体怎样解决是由工商所进行调解和处理。” 为何没有趁机取缔饱受争议的所谓“金融服务费”呢? 市场中有人分析道:4S店只是收费高,但并未违规,不便处理。 事实并非如此。 如果只是定价高,不涉及强买强卖、不涉及蓄意欺诈,那是市场行为,不算违规。可进一步调查发现,西安奔驰事件金融服务费背后还有新名堂。 1.26万,是一笔过桥费,奔驰金融作为放贷机构,下款约要一周时间,期间第三方公司帮忙垫资。 继而,再追问三个问题: (1)垫资过桥是否有必要?没必要。如果可以节约1.26万,我想,绝大多数购车人都愿意再等一星期,等汽车金融公司放款后再去提车。在购车人不知情的背景下,来个捆绑式垫资,侵害了购车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2)垫资机构有没有放贷资质?没有。 (3)定价是否合理?不合理。垫资44.366万元,7天,收费1.26万,年化利率高达148%,硬要定个性,倒有点714高炮的影子了。 仅就这三条就可以看出,这笔垫资费收得莫名其妙,全部退还的主张应当得到支持。 涉事的4S店面临退费问题,对整个汽车经销商行业来讲,还要认真梳理收费项目,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一是让费用名称回归本源。类似金融服务费,虽只向分期客户收取,但本质上与金融无关,属于购车服务费。挂着金融的羊头卖狗肉,不合适,要让收费项目回归本源,要么并入汽车售价,要么以销售服务费的名义,不能场景惹祸、金融背锅。 二是给捆绑销售松绑。4S店强卖保险等,侵害消费者选择权,虽事出有因——补贴主业,但错的就是错的。给捆绑销售松绑,还消费者自由选择权。至于保险代理的亏空去哪里弥补?那是4S店自己的事。先给消费者选择的自由,商家才有定价的自由。 三是收费透明、童叟无欺。这年头,不找个老司机陪同,没人敢去4S店买车——不懂、流程多,担心被骗。从过往历史看,4S店也没让大家失望——套路丛生。有人戏称,在人生路上,除了医院、学校外,最好在4S店也有熟人。 本来是一桩买卖,非要这么复杂么? 场景惹祸,金融背锅 在奔驰女车主维权事件中,银保监会做出回应,明确要求经销商不得以为汽车金融公司提供金融服务的名义收取费用。潜台词是,汽车金融公司没有错,只是为4S店背了锅。 类似场景惹祸、金融背锅的事,还有很多。 租房场景中,长租公寓的套路,金融机构的锅; 教育培训场景中,培训机构的套路,金融机构的锅; 医疗美容场景中,医美机构的套路,金融机构的锅; …… 金融机构并不完全无辜,但多数情况下,同租房人、学员、整容者一样,金融机构也是受害者。长租公寓可以跑路,金融机构跑不了,不仅声誉受损,还要收拾残局——在坏账核销上做出让步。 场景的套路、金融的锅,越来越普遍,除了指责场景方不靠谱外,还要挖掘一些深层次原因。 一则,这是近年来场景与金融快速融合的后遗症。 在融合过程中,收费结构越来越复杂、费用边界越来越模糊,消费者保护压力自然越来越大。 金融机构做场景,场景方做金融,金融与场景加速融合,在此过程中,彼此的收费模式和收费结构出现了重叠交叉。 一些本属于场景方的收费以金融服务费的名义收取,也有一些金融服务费则通过场景方的名义收取,在金融消费者端,极易产生混淆,也为个别不法机构浑水摸鱼创造了条件。 此时,我们大可以呼吁各方不能乱收费,最终演变成一刀切——不准收“某某费”。问题是,谁也不愿如此收费,顶着“收费不透明、定价不合理”的帽子,迟早是个雷。 是雷就会爆,医美分期爆雷、教育分期爆雷、租房分期爆雷,现在4S店也爆雷。大家顶雷前行,不外乎为了多赚几个钱。 二则,根子在场景方赚钱难上。 在经济下行趋势下,各行各业赚钱越来越难,借金融与场景融合的大趋势,就打起了金融的主意——要么以金融的名义收手续费,要么直接向金融机构收引流费,要么借助金融杠杆提前回款。 据平安证券统计,4S店单车毛利普遍不高,卖一辆车的平均毛利多在1万元以下。再扣除人力成本、管理费用、引流费用等,剩不下几个钱。 主业不赚钱,必然琢磨些赚钱的副业。于是,售后维修、收金融服务费、搭售新车保险等,就成了来钱的路子。 就几个大的经销商来看,七成的毛利由各种“副业”贡献。可七拐八拐,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七拐八拐的过程,让人看不明白、认不清楚,就成了消费者口中的“水很深”。 虽然水深,但4S店的盈利能力并不强。 2017年,A股汽车经销商板块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7.87%,低于批发零售业的8.48%,也低于全部A股的10.83%。 一百块钱资本金,一年净赚不到八块钱,钱生钱的能力还不如买P2P。 面对这样一个不赚钱的行业,不解决其盈利问题,收费乱象又怎能轻易根绝? 污名化蔓延之祸 场景方要存活,消费者利益要保护,金融行业声誉也不容一再抹黑。 金融与场景的融合仍在加速,可只有平衡三方利益,这事才靠谱可行,否则,一个雷接一个雷,没有尽头。 保护消费者利益、维护金融行业声誉,诉求是公开透明,与场景方适当盈利并不矛盾。关键要理顺收费结构,并做好执行监督——收费高不要紧(交给市场竞争去解决),对收费逻辑混乱、价格不透明要重罚。 还不止这些。 金融机构虽然屡屡背锅,但无辜者不可怜。场景方的收费乱象,很多时候金融机构是知情的,不过睁只眼闭只眼,图个清静。 事实却证明,没什么清静,相反还屡屡被拖下水,行业信誉一再受损。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新加坡正式撤销ofo营业执照 小黄车:很无奈
- 下一篇:美元指数25日小幅上涨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