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要取得良好传播效果,核心在于通过将价值观融入具象化的电视话语中,营造“想象的共同体”空间。但在文化符号的实际传播过程中,受众将文化符号进行“再抽象”,提取节目所传达的精神内核。也就
第十一本书是什么成语 掂斤播两 点头哈腰的意思 典故成语 典故故事 电梯打一成语 钓鳌客 顶针续麻 |
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要取得良好传播效果,核心在于通过将价值观融入具象化的电视话语中,营造“想象的共同体”空间。但在文化符号的实际传播过程中,受众将文化符号进行“再抽象”,提取节目所传达的精神内核。也就是说,认同构建的结果不是具体文化概念和符号本身的传播,而是其所指,即符号意义的接收,认同的价值连通经历了从抽象—具象—再抽象的过程,从而实现最终的传播目的。如旨在唤起公众对传统技艺的关注、对匠心的敬畏与传承的文化公益节目《百心百匠》,通过邀请明星一对一拜访耄耋匠人、学习传统技艺,将“匠心”“精神传承”等价值观具象化为“拜师礼”、手工艺品及其制作过程、高度纪实的生活体验等传播符号,再通过明星的感悟分享、经验讲述等将价值观进行提取与“再抽象”;以“普通人用质朴的演讲点燃生活正能量”为节目宗旨的《我是演说家》,同《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文化类节目一样,在把握宏观主题的前提下通过讲述生命故事和个人经历,挖掘出具象表达背后的抽象情感内涵;《汉字风云会》等竞赛类节目则以标志性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为主线,通过环节设置、题目问答、嘉宾互动等各个话语元素的配合,使受众在感受汉字之美的同时关注到文化传承的宏观意旨。 对价值观从抽象—具象—再抽象的实现过程,建立了受众的国家认同感,其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故事讲述及情境设置唤起受众的“代入感”,将他人作为标准观照自身,“镜中我”机制发挥作用,从而使电视话语的价值观引导作用被接收,认同感增强;其次,亲民化的话语与叙事使人人都能听得懂、人人都能参与其中,具象化、生动而鲜活的话语更易被理解、被传播、被接收,节目中嘉宾、主人公生活化的演绎营造出平等、和谐的传受氛围,意义连通更为持久,从而使价值观的传播更易取得良好的效果;最后,借助网络媒体,受众可分享对节目的话语、价值评价,具象话语元素及其价值共享引发了群体共情,在这一层面上,受众之间的身份亦是平等的,个体的归属意识、凝聚意识由此增强,为国家认同感的最终实现奠定基础。 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实现国家认同的话语建构策略 “讲好中国故事”,电视媒体任重道远。文化类综艺节目是将中国文化的传承性与民族精神的时代性相结合的重要形式,并以其文化内涵的丰富性、表现形式的创新性与独特性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因此,关注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电视话语建构应成为媒体及学界关注的议题。对此,本文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面对当前及未来网络流量的巨大冲击,电视媒体应加强相关技术研发,增强有限空间中传播技术的感染力、表现力;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立足中国文化、中国国情,寻找精准的切入点和独具特色的题材,特别是注重原创性,既要遵循传播规律,也要凸显异于常态的主流价值,并运用恰当的技术手段和策划方案拓展受众想象。 其次,文化综艺的文本建构方面,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内核,创新表现策略,力求使节目各个环节、场景设计、人物演绎、剧情编排等各话语元素紧密配合,并提高文化专业性,瞄准重点传播符号进行深度聚焦,把握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既营造氛围,又突出重点,使受众在价值感染中留下深刻印象,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 再次,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话语建构应当把握价值宗旨,将抽象价值与具象传播符号有机融合起来,即运用符号制造与受众自身的价值关联,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及其自主选择性和独立性,把关注点放在受众的文化需求及审美期待上,以培养出真正的文化观众,构建观众与文化综艺节目相辅相成的良性发展态势,使受众在“自我感悟”“自我成长”和群体共情中形成国家认同感,推动文化综艺节目的长线发展。 最后,针对海外华人华侨以及年轻受众群体,文化综艺节目亦当给予关注,寻找恰当的切入点,在故事中进行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等价值观的引导。同时,将视野拓展至海外受众群,通过文化综艺这一软性传播形式将“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价值观引导,坚定文化自信、强调人文情怀的同时,运用海外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扩大“朋友圈”,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作者庞慧敏系山西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博士;张倩系山西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 注释: ①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3期。 ②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③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④⑨邢彦辉:《电视仪式传播与国家认同研究》,武汉大学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 ⑤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7 ~ 98页。 ⑥金玉萍:《媒介中的国家认同建构——以春节联欢晚会为例》,《理论界》2010年第1期。 ⑦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版,第67页。 ⑧范红:《新闻话语的编码和霸权的形成》,《现代传播》2004年第2期。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责任编辑:admin)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