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家电网

广告赞助

电视推荐阅读

主页 > 电视 > INTRODUCE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解说词(第五集)(3)

2018-10-14 14:06 作者:中国数字家电网 来源:互联网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有一次习近平同志听说,一位生活拮据的老汉认识他,习近平同志就专门去街上找到这位老人,他把自己身上带的钱、陕西省粮票、全国粮票都掏出来给了那个生活拮据的老人。另外呢,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也给了这个老人。

大卫·贝尔雅夫斯基 留学生张丽 桑兰最新消息 上海海洋大学大三清新靓女夏瑶 雨后de故事吧 搜福利 赛尔号怎么抓小豆芽 细川まり .utsystemconfig 峯田大梦 雪白的臀

有一次习近平同志听说,一位生活拮据的老汉认识他,习近平同志就专门去街上找到这位老人,他把自己身上带的钱、陕西省粮票、全国粮票都掏出来给了那个生活拮据的老人。另外呢,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也给了这个老人。你可以想想,在那个年代,习近平同志他自己的生活也不富裕,可以说把自己的所有都给了这个生活拮据的老人,可以说叫倾囊相助。古人描述这种现象叫“解衣推食”,把自己吃的送给别人,把自己衣服给别人,叫倾囊相助,这是一种仗义疏财。习近平同志当时这么做,也是出于对一个老人的一种敬,一种爱,一种帮助。没有外在的压力,没有外人强迫他,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所以今天反过来想,这或许就是一种天性,一种爱。所以我想,这种关爱和尊敬就是一种大孝、大义和大爱。

今天两位特别感谢你们来参加我们的节目,也请你们回到敬老院之后,向老人们转达我们对他们的问候和祝福。

当然了,什么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老人?我觉得,这个概念至少是包含了三个层面的意思:

在咱们中国的儒家文化中,讲孝敬父母,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所以你看孔夫子讲:“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说你只满足了父母的物质上的需要,并不是孝的全部,那是小孝。所以曾子讲:“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最低才是养活父母。那么至于在儒家文化中如何孝敬父母,和我们今天是一样的,孝敬父母的方式有多种多样,不可能千篇一律,只有一种模式。刚才你说的很便宜,怕父母亲担心,怕父母亲(不)舍得花钱,我觉得这是一种善意的谎言。善意的谎言也许是一种孝的表现。

第一件物品,一个针线包。习近平同志到陕北插队的时候,就是个初中生。你想想,一个孩子在那个时代远离了父母,要去那么远那么远的地方,你说做娘的、做母亲的她能够不牵挂吗?能够不惦念吗?为了排解这种思念之苦,母亲就一针一线地为儿子缝制了一个针线包。在这个针线包上还绣着三个红色的大字,这三个大字就是“娘的心”。所以母亲把这种最深沉的,最无私的爱编织在了一针一线中,融注在了细细密密的针头线尾中。

主持人康辉:

嘉宾贺秋荣:

所以他对于老人的这种尊敬、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时时刻刻能够显现出来。

七年的知青岁月,娘的心伴随着习近平,给习近平增添了无穷的力量,让他在插队时期渡过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七年的知青岁月,习近平同志靠着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拼搏奋取,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了出来。七年的知青岁月,对老百姓一定要有真情,人要有理想和信念,对老百姓要办好事,办实事,这些人生的信条深深地融注到了习近平同志的血液中,他把对母亲深深的孝和爱升华为了对社会所有老人的大孝和大爱。

现在让我们请出本期节目的经典释义人中南大学杨雨教授为大家讲解。

节目的最后,我们一起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关于孝、亲的那些经典的篇章,再一次让传统美德浸润我们的心灵。

经典释义人杨雨:

就像《孝经》所说的那样,“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里面的这几句话像大白话,根本不需要我们做任何文言文和白话文的转变,我们都能够读懂,因为它表达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秀传统美德,直到今天,这种美德依然没有消失。

当然这是我们的一种感觉,历史的事实恰恰和我们的感觉是有误差的。因为这首诗它的作者是中唐一位著名的诗人叫孟郊。孟郊这位诗人虽然很有才华,但是在考场上恰恰是不得志,蹉跎半生,在46岁这一年才终于考中了进士,可是我们也知道,在唐朝考中进士并不意味着你马上就能做官,它还需要经过人事部门的人才选拔的考试,而且还有没有空缺的职位,有没有重要人物的推荐,都是你能不能当官的必要的前提条件。所以孟郊在46岁考中进士之后,并没有机会马上步入仕途,一直到4年之后,也就是他50岁的时候,他才终于等来了一纸任命,他被任命为溧阳县尉。尽管好像不那么如人意,但是对于孟郊来说,毕竟他有了一个安身立命的职位,而且有了一份可以勉强来养家糊口的薪水和俸禄。所以在他50岁这一年他来到溧阳,想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立刻赶回老家,将他的老母亲接到溧阳来奉养。所以这首《游子吟》恰恰不是孟郊在青年时代告别老母亲写下的诗篇,而是他们母子在经历了漫长的分离之后,终于能够把老母亲接到身边,然后长长久久地陪伴她,写下来的这首《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篇《陈情表》写得非常地感人,据说连晋武帝看到《陈情表》之后,都被李密的这一份拳拳的孝心深深地打动,他不仅没有逼李密马上出山,还赐给李密两名奴婢帮助他一起照顾老祖母,并且还关照郡县的官员,要给他的老祖母一些比较切实的生活的保障或者是生活的补贴。

思想解读人王杰:

这首诗妇孺皆知,幼儿园的孩子都会背。但是,年轻的朋友们,我很想说,这首诗在年轻的时候不一定真能读得懂。

主持人康辉:

我想,穿着母亲亲手缝制的衣裳,无论游子走多远,离开家有多久,只要一想起远方的家,有老母亲在等待着他回来,他都会感到一份安心、一份踏实。如果说为远行的游子缝补衣裳是每一位母亲最朴素的表达,这个母亲的爱的一种方式的话,那么儿子对于母爱的深切感受和情感的回报,我想也许比母爱的无私付出要更加地难得,更加地珍贵。所以这首《游子吟》的核心我觉得不在前四句,而在最后两句,那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那这样的发自内心的尊老敬老之情,完全是可以推己及人,在社会的大的环境当中,形成一种良好的温情的社会氛围和良性循环的。像这样的故事其实由古到今还有很多,我以前每次读到杜甫的诗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总是会为诗人和邻居的老人那种相处得其乐融融而感动;读到他的“怡然敬父执”的诗句,总是会为子女的孝心而感动。因为这样的子女不仅会善待自己的父亲和母亲,甚至他还会推己及人,对于父母的朋友同样地也是彬彬有礼,热情周到。当我读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时候,也总是会为儿童对陌生的老年客人的善意而会心一笑。

孝敬父母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还是精神上、情感上、心灵上、人格上对父母的一种关爱、慰藉和尊重,这是儒家文化更为看重的。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才会深情地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

这个故事记载在《世说新语·德行》当中,这说明即便是在最看重个性自由的魏晋时代,孝道依然是那个时候,广为推崇和广为传播的美好的德行之一。

  内容提要

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你看,快5年的时间了,但是贺大姐讲起那天的情形觉得是历历在目,而且现在说起来心情还很激动。

谢谢。

那么关于尊老敬老,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孝道观念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人子当尽孝,在家里尽孝,那是小孝,小爱。而对他人的关爱,为天下苍生谋福利那是大孝,大爱。

主持人康辉:

微视频一:

关于孝老爱亲,下面我们看一看习近平总书记他是怎么谈的。

那么第二个物件,一张照片。这张照片记录了习近平同志陪伴母亲的温馨时刻,这张照片是习近平同志拉着母亲的手散步在公园中。

接下来,我们继续请王杰教授为大家解读。

那么这首诗写下的时候,孟郊经历了怎样的人生际遇,这首诗又何以流芳千古呢?

当然,尊老敬老一方面确实是社会的责任,它应该从制度,从养老机构,从社会道德风气的完善这样一些方面切实保障老年人的生活。那另外一方面,就是具体到我们的每一个人,我们每一个人如何去善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老人。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对!

整体阐述

是的,当时那天我也在场,许多细节还是记得很清楚。当时习总书记走进我们老人的房间,坐到老人身边,与老人交谈。当时习总书记很亲切,而且问得也很仔细,老人的身体的情况、家庭的情况,还有老人在敬老院居住的情况,很多的细节他都问。还有就是习总书记特别关心我们老人生活的细节,他仔细地察看了我们老人一周的食谱,而且还问到了,就是说我们老人的这个一周的食谱是否照顾到老人的,各种老人,或者不同老人身体状况的那个口味?而且还嘱咐我们敬老院,要多关心我们的五保老人和孤寡老人。这种的关怀呢,老人都感觉到很温暖,而且也觉得习总书记很细心、也很贴心。所以当时老人们的心情都非常地激动。就是说那种幸福的感觉都在老人的脸上能够表达出来。

尊老敬老确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美德,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说过,“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在这里的意思是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亲人,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说明早在2000多年之前,孟子就已经意识到了,尊老敬老不仅仅只是每个人自己家庭的事,它还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社会大家庭当中的每一个人。

总书记是2013年12月28号去的四季青敬老院,这一晃快五年的时间了。那天的情形还记得清楚吗?贺大姐?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习近平总书记孝敬父母,推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念,并且在十九大报告中大力倡导,激励人们要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这位女同学。

那么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不但重视言传,更重视身教。那么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他把对父母的深深的爱都融注在了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的细节里。

观众:

接下来呢,我们继续请王杰教授给大家做讲解。

一个“孝”字写尽了天下儿女对父母孝养、孝敬的真挚感情,写出了对社会上所有老人的关爱与帮助,一个“爱”字道出了千万父母对儿女的真挚感情,也道尽了千万儿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真心回报。

源链接: https://gmrb.cloud.gmw.cn/gmrb/html/2018-10/13/content_20867.htm

好,现在让我们掌声欢迎本期节目的思想解读人中共中央党校王杰教授。

谢谢杨雨老师。确实,发自内心、推己及人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发自内心地尊老敬老,我相信大多数时候我们能够获得受到尊敬和帮助的老人,他们发自内心的感恩。而不仅仅是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大家都是发自内心、推己及人,那么全社会尊老敬老的风气就会一天天、一点点地真正地树立起来。

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里,还记载着习近平同志一个故事,在这里我也给大家讲一讲。

两位好,请。

我们中国人常说一句老话,百善孝为先。为什么如此强调孝的重要性呢?因为在中国的文化当中,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天性。所以今天新时代我们仍然讲孝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力地倡导孝老爱亲的思想观念。

但是我要告诉你正确答案,是孟郊50岁的时候,这在古时候是个知天命的年纪,他写下了这首歌颂母爱的真挚的诗篇。

当然了,我想对于每一位母亲而言,其实儿子做了多大的官不重要,儿子挣了多少钱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陪伴。所以如何报答,形式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子女有没有“寸草心”。

我想要王老师来回答一下。

思想解读人王杰:

对于孟郊来说,我觉得这个“报得三春晖”的“报”字就显得更加地珍贵了。因为我们刚才有介绍,他直到46岁才考中进士,直到50岁才终于谋得一官半职,然后能够相对比较长久地陪伴在老母亲的身边。我想,如果不是有老母亲一直在他的身后支持他、鼓励他,他可能老早就放弃了,他可能坚持不到最后。

好,谢谢杨雨教授给我们的讲解。我觉得有八个字特别重要,就是发自内心,推己及人。只有内化于心,方能外化于行。

思想解读人王杰:

那说到李密的这个孝心,他尊老敬老的这样一个故事,我还想起历史上还有一个很有名的孝老的故事那就是焦饭遗母,这个故事记载在《世说新语》当中。说的是一个叫陈遗的人,他的母亲有一个爱好,爱好什么呢?特别喜欢吃锅巴,所以,陈遗无论是出外做官还是出差,每次煮熟了饭他总是首先把这个锅巴给留下来,他是随身带一个口袋的,等积攒到一定的时间,他要回家的时候就把这些锅巴带回去奉给他的老母亲吃。后来因为海盗孙恩发动兵变,这个时候,陈遗口袋里面已经积攒了好几斗的锅巴了,但他来不及回家去送给他的老母亲,就匆匆地随军上了前线,后来战争失败,军队走散,很多官兵四散逃到山林里面,很多人就是活活地饿死了,而陈遗因为随身带了几斗的锅巴,他终于活下来了,所以人们都说这是孝心给陈遗的最大的回报。

我认为这是孟郊青年离家时写的。

嘉宾贺秋荣: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解说词(第五集)

主持人康辉:

第一个层面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善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老年人。那么第一类老年人当然是我们的至亲,就是跟我们有直接的血缘关系的父母,包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我们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这是我们身边的第一类最直接的老年人。

报得三春晖

观众:

主持人康辉:

就在李密的《陈情表》写完一年多之后,他的祖母刘氏去世,李密又为老祖母守孝三年,守孝结束之后,他才终于答应了晋武帝的征召,出山做了西晋的太子洗马。而李密的这一篇《陈情表》,也成为了孝道、尊老敬老的千古名篇流传后世了。

是的,我们能够感觉得到。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
      表  情:
      评论内容:
      点击我更换图片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