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家电网

广告赞助

电视推荐阅读

主页 > 电视 > INTRODUCE

湘潭“活史料库”周磊:一辈子只读好书

2017-06-09 11:58 作者:中国数字家电网 来源:互联网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湘潭“活史料库”周磊:一辈子只读好书

七岁太后狠牛叉 达州翡翠凤凰 风流皇帝情醉俏宰相 少女为艺术献身却被骗 566665小游戏 冠军篮球经理2cdkey 双鹰河吧

由于视力不好,周磊平时看书稿只能凑得很近

周磊近照

书柜里大多是周磊喜欢的史料书

  红网湘潭站记者 焦炬 楚湟报道

  在我的印象中,文史学者是严谨而又严肃的,至少,不太爱笑。但是,见到被人称为“湘潭活史料库”的周磊老师后,他让我改变了这种认识。周磊确实不太爱笑,可他在聊天的过程中,偶尔会做出比较夸张的表情,让人忍俊不禁。

  1933年,周磊出生在湘潭雨湖边上的斗姥阁。由于周磊近期身体状况不是很好,能约访到他,我们颇费了些周折。到达的时候,我们给周磊打了电话,告诉他我们已经到了楼下。刚整理好器材,只听见单元楼道的铁门“吱呀”一声开了,周磊慢悠悠地从门里走了出来。

  久闻周磊的大名,见面却是第一次。他的头发已经全白,戴着一副如酒瓶底般厚的近视眼镜,穿着带有浅蓝色竖条纹的长袖白衬衣和深色的西裤,脚上着一双黑色的便鞋。我们向他举手示意,并快步上前和他握手,这时候才看清楚,他的白衬衣里还套着一件豆色的长袖T恤。“我担心你们找不到,就下楼来了。”当我们后来得知周磊的视力极为不好,今年因此已摔了好几次。

  “你们很准时。”回到家里,周磊稍微捋了捋衬衣的左袖口,看着腕上的手表,时针和分针指在了2点30分。虽说是表扬,可他一脸的严肃。周磊示意我们在客厅的长沙发上落座,并告诉我们用半个小时完成这次采访。我心里一沉,心想:至少得花1个小时做的采访让半个小时完成,这该怎么办?但是,周磊随后的举动就让我惊讶了。

  周磊让我们把所有要提的问题一次性给他。采访过那么多人,他这种情况我还是第一次遇到。“这位老爷子可真不一般呀。”我心里一边犯着嘀咕,一边把手中的采访提纲递给了他。周磊取下了眼镜,把采访提纲凑到眼前认真的看,这份提纲当时距他的眼睛最多两厘米远。

  “很久不接受采访了,看到是有关书香湘潭的选题,今天我就破例,用很蹩脚的普通话和大家讲讲我读书的故事。讲得可能比较散,但肯定会回答这些问题。”一分钟过后,周磊放下采访提纲,重新戴上了眼镜,接着从衬衣的口袋里拿出一张折好的信纸,小心地展开后,放在了他右侧的沙发扶手上。这时候,负责拍视频的小楚已经把摄像机架设妥当,向我发出了“OK”的手势。

  “书香湘潭,说的就是让大家读好书。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活到老读到老,我从自己的经历来说吧。”周磊打开了话匣子,告诉我们,他读的第一本书是黎锦熙编写的《小学生字典》,这个回答又一次让人出乎意料。

  “大概六七岁的样子,我刚刚读小学,那时候开始读字典。一般人很难想象,这小孩怎么会去读字典?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读得是津津有味。那本字典上的注音字母是中国式的‘bpmf’,好在我妈妈是搞这个行当的,教我先学注音字母,这样以后认字就快了。”周磊说,他的妈妈是老师,教会了他怎么使用字典,为他读书扫除很大的障碍。

  “1944年,学校被日本人占领,我们失学了,没书可读。”当时,读小学五年级的周磊跑去农村躲兵。“没书可念,家里人想让我念私塾,还让我带了个‘红包’给先生(私塾老师),就是‘束修’(古代一块干肉的意思),我忘了是腊肉还是风吹肉。”周磊说,他当时什么书都没有,私塾先生拿了一本《孟子•离娄》递给他。“我在私塾里是年纪最小的一个。同学们读的是《三字经》《幼学》《百家姓》《增广贤文》,只有我一个人读《孟子•离娄》。” “好家伙,老师看中你了。”一个同学悄悄告诉周磊,《孟子•离娄》是最难懂的,学不好会被打手板。

  周磊告诉我们,当时学生们排着队,挨个儿等私塾先生点名背课文。轮到周磊背诵了,私塾先生点了《离娄》中的小半页书,大概有五六十个字让他背。周磊很轻松就背诵了出来,私塾先生见他背得干脆利落,又点了书中的另一页让他背诵。“我的天啊,这位老先生也是够厉害的啊。”说到这里,周磊吐了一下舌头,面带得意的说:“没想到我又背了出来,先生眼睛瞪得大大的望着我,一脸的惊讶。”“这时候我问离娄是谁?先生没有回答。我又问书中提到的公输子是谁啊?他大概也不太清楚就是鲁班,说公输子就是公输子。”周磊说,第二天他提的问题更多了,私塾先生很多问题都解释不清楚。“到了第三天,先生把我送的‘红包’还了过来,说他教不了我,让我回去。”周磊笑了起来,说:“我就这样被老师 ‘炒’了。”

  说到这里,周磊眉毛上扬,吐了一下舌头,做出一脸惊讶的表情。然后,他继续说道:“在农村也没有书读,后来我又回到了租借的家里。家里的房子被日本人搜了一遍,日本人在楼上就落下了一捆东西。我捡起来一看,是陈鹏年的手迹。”周磊告诉我们,当时他并不知道陈鹏年是谁,只记得家里有这么个东西。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修湘潭县志的时候,周磊作为湘潭文史专家受邀参加。有人向周磊请教,说:“《湘潭志》里把陈鹏年写成东雾山人。东雾山是陈鹏年安葬的地方,陈鹏年的出生地也应该是在东雾山吧?”“我告诉他,据我所知,陈鹏年是池子头人。”周磊说:“人家不大相信,问为什么?我告诉他们,我当年在楼上找到了很多本陈鹏年的手记。他们又问,你当时怎么不保存下来?我说,对不起,那时候我只有11岁,不知道他是谁。”但是,上世纪编的《湘潭县志》还是把陈鹏年写成了东雾山人。有一次,周磊和何歌劲讨论陈鹏年的时候,何歌劲问陈鹏年到底是哪里人?周磊回答:“陈鹏年应该是池子头人。陈鹏年的一首诗中存有自注,好像说了他住在池子头里,是祖孙五代了。”

  “编《湘潭文丛》的时候,有位编辑给陈鹏年做了注解,说他是湘潭县麻拐石人。我心想这是怎么一回事啊,怎么能这么随意写?”周磊找到了陈鹏年写的诗《石村三首》。里面有一句诗是“居池子头三世已”。“上面说得很清楚他是池子头人。但这时书已经出来了,后来我告诉编辑,说编辑的时候怎么不看他(陈鹏年)自己写的注解?他自己都说是池子头人,怎么你还写成麻拐石人。这说明读书很重要,要读懂,要读通。”周磊又是一脸的严肃。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相关文章阅读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
      表  情:
      评论内容:
      点击我更换图片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